遵义狮子桥的由来、位置和建造者。

遵义狮子桥,原名童渊桥,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清嘉庆年间(1796-1820)毁于洪水。遵义一个富家子,中年有个儿子,认为天道永不衰,就重修了这座桥。

石桥曾经是遵义通往南部的要道。它是遵义最大的青石五孔拱桥。长52.6米,宽7.2米,高12米。1935年,中央红军沿丰乐路(今万里路)入城。解放以来,狮子桥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1972年,在狮子桥下游约100米处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万里桥,取代了狮子桥的交通位置。1986后,政府拨款维修,石桥焕然一新,造型优美,石栏雕刻精美,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景观供游客观赏。

桥基、桥墩、桥身、桥栏杆都是青石打造,每一块石头都经过了精心的凿刻。为了减少流水的阻力,桥墩的下部也被做成双尖船型。从远处看,像是四艘排列整齐的船载在两岸之间,造型非常漂亮。在桥的青石栏杆顶上,对称地雕刻着30对不同的石雕,线条明快,造型逼真,有梅花鹿、牛、羊、花、菩提等,其中七对精美的石雕是两对莲花、一对石腰鼓、一对蟾蜍、一对大肚弥勒佛和两对小石狮。整个石桥体现了当地文化的特色,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因为桥被洪水冲毁了两次,村民都以为是龙王。为了镇住龙王,桥修好后,专门请法师来做,在每个桥洞中央悬挂一把十几尺长的剑,取名“龙剑”。桥头放着一对1000多斤重的铸铁水牛。据说每当洪水来临时,有魔力的铁牛会奋力跳入河中与龙王搏斗。桥下龙剑的威慑力也阻止了凶猛的龙王越过桥面,所以每次龙王战败都要退回洪水,桥得救了。

十年来,这座桥经受住了自然灾害的袭击和岁月的考验,承受着整天从桥身旁呼啸而过的各类卡车的重量超载,桥身丝毫没有受损。上世纪70年代,根据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在狮子桥下游几十米处修建了万里大桥。投入使用后,狮子桥的交通负担大大减轻,成为一处历史悠久的文化景观供游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