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文化、小农意识、官方文化对民众思想的侵蚀有哪些表现?

个人主义的道德原则适应于私有制条件下商品交换普遍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主导意识形态,它代表生产资料占有者资产阶级的利益,但作为道德原则,个人主义具有调和社会矛盾的意义。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推崇自由、平等、博爱,推崇人的自由和对他人的尊重。它不仅在反对封建禁欲主义方面具有革命意义,而且试图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统一利己与利他,唱出了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就是最大的幸福。而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将利己主义视为人类永恒的本性,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原则都是建立在利己主义基础上的,因此在理论上并不能真正解决从利己主义到利他主义的矛盾,而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列宁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才能这样想:人人为己,上帝为众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利己主义的集中表现就是拜金主义。马克思这样描述拜金主义:活着就是为了赚钱。他们不知道除了快速致富还有其他的快乐,也不知道除了金钱的损失还有其他的痛苦。为了抢钱,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就是“众人对众人的战争”(霍布斯);唯利是图的结果,连美德、爱情、信仰、知识、良心,最后都成了商业的对象。

对声音、色彩、商品和利润的极度贪婪摧毁了所有的道德规范。相应地,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如尼采和叔本华,主张不道德主义,否认道德的意义。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价值规律作为一种异己力量操纵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人们日益丧失个性和尊严,陷入对事物的依赖之中。所以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科技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另一方面,精神危机日益加深,吸毒、犯罪、精神病和性放荡四处蔓延,造成“人性的堕落”。《焦虑的时代》提出一种理论,认为人类实际上经历了三种不同形式的焦虑:在古代,是对死亡和命运的焦虑;在中世纪,这是一种罪恶感的焦虑;而现代社会则是一种意义和价值的丧失而产生的焦虑。这种焦虑的根源在于无法回答存在的意义,人失去了指明生命意义的精神内核。这恰恰说明,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人被异己势力所支配,成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只有消除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小农的落后和迷信意识决定了农民无法成为领导阶级,也决定了改造农民、教育农民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作为精神文明的指挥家,央视工作人员也面临着改造世界观的庄严任务。我国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摆脱落后迷信的小农意识,才能成为适应现代科学文明社会需要的干部。这些年暴露出来的官员迷信问题,说明防止落后迷信小农意识被侵蚀的任务十分紧迫。

从人类发展的长河来看,“官”起初只是一个管理者,有了级别,“官”才存在。据金?皇甫嵩的《帝王世纪》、《敦加山图》、《通鉴注》记载,伏羲之后,中国社会延续了15个部落联盟时代,即女娲、大定、黄白、中阳、腾格里(通鉴注中有,其他两部没有)和陆离。正是在这个阶段,随着疆域和管理职能的扩大,“官”逐渐出现。

黄帝是傅的第七十七个孙子。统一部落后,他加强了政权的管理职能。相传他建立了一个古老的制度:分野分疆,以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友为一里,五里为一城,十城为都,十师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分为九州;设诉讼职,设左右监,设20个官职,针对各国管理国家,包括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120。对各级官员提出“六个严禁”。“重”即过分,即“声重、色重、衣重、香重、味重、房重”,要求官员简朴,反对铺张浪费。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治国,以教修德,以仁政,以德修义,特别是设立“九德之臣”,以孝、恩、文、信、言、礼、忠、勇、义九行教育人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在人才的使用上,要请愿、选拔、任用人才,唯才是用。应依法治国,立“礼法”“治法不变”,任命李默为法官,厚土为狱官,罪大恶极者判以损失,罪大恶极者判以斩首。“官方文化”就这样完成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官文化”,在封建时代达到极致,成为社会文化的核心。几乎所有的文化都被打上了“官方文化”的烙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阶级已经消灭,但社会阶级、差异和“官方文化”赖以存在的政治制度仍然存在,所以“官方”和“官方文化”将继续存在,直到政治制度消失。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官文化”是在“官制”的基础上存在的,官制是为了行使权力、实施统治而设立的,所以“官文化”遵循并维护着权力至上的原则。“官”是统治阶级的代表,要维护政权,行使最高统治者赋予的权力。权力至高无上,不可侵犯。它背后是一个暴力机器。“官文化”维护的是国家和阶级的利益以及为其服务的等级秩序,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有效统治。所以“官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官制”,即政治制度。

中国的“官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最悠久,也是“官制”最复杂的社会。在封建国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仅靠皇帝难以治国,必须设立官职进行统治,从而形成了以皇帝为中心,以地主阶级为基础的封建官僚体系。在这种制度下,各级官员只对皇帝负责。根据等级和职位,官员成为拥有不同权利的特权阶层。但是,他们决不能以贵族的身份治理国家,而必须以皇帝的仆人的身份行使治理权。官员的任免等一切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在皇帝之下,有两级官僚机构,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是皇帝的辅助行政机构,主要设置宰辅、宰相和负责各方面事务的政府机构。在地方一级,有一套严密的地方统治机构,受中央的统一控制。同时,为了保证各级官僚有足够的人选,各级官员对皇帝忠心耿耿,尽职尽责,还配备了比较系统完整的选官和官员管理制度。

“官制”非常系统复杂,不同朝代不一样。以清朝为例:首先设立内阁,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领导。内阁记录和共同发起人都叫nave,是首相的别称,但实权掌握在军部。在军事部门工作的官员被称为军事部长,统称为军机,军事部长的下属被称为军机张静,也称为小型军机。二是设六部(官、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各部门负责人(主管本部门的大学生、部长、部长助理等。)被称为厅官,司下掌管各部的博士、外交大臣、校长、七品小京官被称为部官。除六部外,与六部并列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裂寺、国子监、秦、翰林书院、太医院、力帆书院、宗仁府、展室府、内务府,相当于中央直属机构。另外还有军制八旗,绿营,监察院,都很复杂。地方行政机构大致分为省、地、县三级。总督和总督是地方高级官员,拥有行政、军事和监督权。部署和视察都是巡抚和总督的下属官员,驻军将领和知府跟巡抚和总督一起研究政治。省级以下的官职设置比较复杂。

“官文化”是以“官制”为基础的。从组织结构上看,“官文化”还包括官僚、官职、公文、官服、官阶、官印、选官、官礼、官信条。官僚就是官员。他们表面上代表着制度和权力,实质上却是一个社会的利益管理阶层。衙门是官员办公的地方,但体现了“官制”和等级,其结构和规格必须符合“官制”、等级和为官境界的要求。公文是公务活动的产物,由政府书写,用于公务。官服是古代官员在正式场合的着装。朝代不同,文官武官也不同,各有各的标志。比如清朝的文官是:一只鹤,一只锦鸡,一只孔雀,一只鹅,一只鹧鸪,一只鸬鹚,一只鹌鹑,一只麻雀。武官有:独角兽、狮子、豹子、老虎、熊、老虎、犀牛、海马。此外,审查者和劝谏者都是傲慢的。官阶就是官员的等级,清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具代表性、最完善的官制。官员分“九品十八品”,每一品都与众不同。不在十八级之内者,谓之不配,附于九级。官印是官方的凭证,包括皇帝的御宝、玉玺、珍宝,朝鲜各级官员的官印,地方行政官员的官印,各级机构官员的官印,军事机构的官印,不在流入地的低级机构的官印,军阀政权、少数民族政权、农民起义政权的官印等等。官阶主要从官印大小和材质来区分。官职越高,官印越大,权力越大。御宝的大小是百官的最高等级,是三司三太子的两倍多,仅次于皇权,说明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的御用宝物有两种:黄金和玉石。秦朝以后,皇帝的印章叫印玉。玉不能用于其他印章,这是印章制度中限制材料等级的开始,其制度几乎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选官也是“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封建王朝,选拔官员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科举制度从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经历了1300多年。

“官方文化”的血液和灵魂:官方信仰

对于“官文化”,最有文化的不是那种看得见的文化形式,而是为官的信条。比如最高统治阶级宣扬“天下非王之地;领地,是王么?”认为所有臣民都必须“忠君爱国”、“精忠报国”的信仰;再如向社会各阶层灌输“民为重,国为重,君为次”的思想,“君舟亦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引导各级官员关注民生,为民决策,维护社会正义。一个笑话说得好:“当官的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所以,在封建社会,为民做事就成了“官文化”主导的一种追求境界。再比如对“官德”的强调,要求各级官员注重职业道德,“正直、勤奋、有才。”儒家文化主张家、国、民一体,要求人们追求家、治国、平天下。为官者必忧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公平,就像孔子说的:“政治家是正义的”,认为正义是政治的基础;为人正直,敬业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定要心胸开阔,宽容大度;一定要服从大局,承担责任。“贪国家生死,不要因祸避之。”等一下。为官的伦理和信条是“官文化”的血液和灵魂。

“官场腐败”是“官场文化”的一部分,“腐败文化”是“官场文化”畸形发展的结果。在“官场文化”的发展中,有许多积极的因素,但也有许多消极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一、官场进退演绎出的“轿子”论。甚至在官场,很多官员都认为当官就是“抬轿子”。老板升职了,轮到他坐轿子,别人来抬,直到他升职。然后,那些推销自己的人就成了轿子。所以官场从来都是上下互拍,官官相护。* * *的目标是升官发财。二是小便器理论。就是一个官员要有很大的气度。要有极大的忍耐力,他必须学会做尿壶。如果老板生气了,他会在你的锅里撒尿。如果他的同事生气了,他有时会尿在你的锅里。不管是谁的尿,你忍了,可以化解矛盾,逆来顺受,逆来顺受,最终产生好的想法。很多官员之所以愿意做小便池,是为了保护自己,尽量不站在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这是儒家中庸思想在“官文化”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是做官。这个“道”指的是道路,本质上是官员投机和立足的套路。比如旧官场流行的官场“四”公式:“一副笑脸,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说的是当官首先要学会讨好;其次,要有歪才,可能学历不高,但能入不敷出;第三是能喝。官场离不开吃喝。能喝酒是和达官贵人交朋友的必要条件。四是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形象好。就像孔子说的,“温良的人是最后的君子。”

官方文化依赖于政治制度。所谓政治制度,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政治制度是不同的。古代主要有奴隶主和平制、帝制、封建制、帝制四种。现代主要有六种类型:独裁、君主立宪、和谐、总统制、总理制、社会主义和谐。

政治制度是“官文化”存在的基础。是政治制度培育了“官文化”,官文化反过来又服务于政治制度。两者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如果政治制度不存在,“官场文化”也就没有了。在* * *时代,没有政治制度,就没有“官场文化”。所以“官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

到了近代,“官文化”虽然夹杂着旧内容、旧形式,但本质已经大不相同。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制度都强调政治民主,注重改善民生,突出社会服务,追求工作效率,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新中国是在旧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很多局限性。改革开放后,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改革。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在这方面努力,主要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体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和完善政治组织与政治组织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总的目标有三个: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三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具体目标是增强全国党政机构和领导机关的活力;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各阶层、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实际的民主。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健全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总的来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有效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一个致命的缺陷是缺乏“官方文化”来指导实际需要。现在的“官文化”基本上是封建社会。改革开放后,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新的官僚,官办意识增强,官本位思想严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文山会海,多如牛毛,误国误民;等级森严,很多官员讲排场,充满官僚主义,“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官大压人”的现象依然存在;虽然在干部选拔上不再实行科举制度,虽然各种公选选拔出了优秀的人才,但却误导了官员。很多人都把生意放在了一边,把心思都放在了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和适应变化、人脉能力上。他们不再做实事,不再创造成绩,不再走形式,不再追求面子工程,得罪人的活也没人愿意干了。更何况官场存在信仰危机。在很多官员身上,他们整日追逐名利,希望升官发财,为了升官发财,想尽办法行贿,开官路。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热衷于当官?根本原因在于“官本位”。做官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具体来说:一是有志之士思想水平高,想通过做官建功立业;二是谋取利益。大官给权,钱和权可以交易,权可以赚钱。“升官发财”就是升官能发财,升官和发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为了权力和财富,很多官员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第三,出于职责或者为了某种信仰,比如为人民服务。前者是传统教人追求的境界;二是私有制下的官场境界,这是利益驱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几千年官场的现实;后者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是这个特殊群体一直追求的境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对这种境界的诠释。但这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和时代是不合适的,也达不到好的效果,只能作为高于现实的信条和境界去追求。

这三者中,第二种显然处于主流,使得官僚主义难以控制,侵蚀和腐蚀着整个政治体系。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决:第一,塑造一种新的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官场文化”。要淡化“官文化”的等级色彩,减少对其他文化尤其是生态文化的影响,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官德”体系和“为官之道”。要加强官场价值观的引导,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切实把官员从高高在上的“家长”变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二是给“官拜”降温。对官员的崇拜来源于对权力的崇拜。人为什么崇拜权力?因为权力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它可以创造财富,改变命运...权力一旦失去了这些功能,也就失去了光彩和神秘。如果能让金钱和权力不可交易,当官无利可图,那么当官就真的会像其他社会职业一样成为社会平等主体的一部分,人们就不会仰望官员而变得狂热;三是给政府机构“瘦身”。我们的政府机构太大,人太多。如果我们改变职能,让他们不再是独裁和管理机构,而只是像其他社会组织一样的社会服务机构,那么我们就不需要保留那么多机构和人员,也不需要做那么多原本属于其他行业的琐碎事情。政府机构只需要从中央以下设立省县两级,其他中间机构全部砍掉,人员分流到社会服务体系。至于省县政府如何开展工作,现代化手段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四是建立科学可行的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机制。所有官员都将被任命,没有任期和专业性,政府雇员将作为企业管理。同时,加强司法和社会监督,以法治代替人治,司法和反腐与政党政治脱钩,从属于国家,不断加强社会监督,将政府管理纳入社会管理的一部分。但需要指出的是,“放权”不等于“放羊”,减少政府职能不等于无政府状态,目标是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