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经济重心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为了保护杭州数千亩农田和钱塘江免受海潮侵袭,吴越王钱组织人力修建了从六和塔到艮山门的钱塘江海堤。早在吴越之前,人们就开始修建钱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用《钱塘集》中的记载,说钱塘县(今杭州)李东义可能有一个海堤防塘,名为钱塘。这是历史上钱塘江海堤最早的记载。后来唐朝在钱塘江南岸修建了从萧山到绍兴以东的海堤。因为早期的海堤是夯土筑成的,经不起强大潮汐的长期侵蚀。钱省下来了,就采用了新的造塘方法,就是在水里竖起木桩和铁柱,然后扔下装满石头的竹笼,拦截岸边的泥沙。这种用“竹竿做成的木柜”做成的海堤,比夯土做成的海堤坚固得多,可以长时间承受潮水的冲击。
南方的经济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秦岭和淮河的自然分界线大致把中国的领土分成两半。历史上,南方的经济发展长期远远落后于北方,但后来随着北方人口不断向南方迁移,南方的经济不仅赶上而且大大超过了北方。这一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最终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从上古到西晋。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经济发展远超南方,政治经济重心一致,都在北方。直到三国时期,虽然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孙吴地区的农业得到了发展,巴蜀地区也因为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而保持了繁荣,但曹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超过了吴蜀,这是西晋统一全国的基础。第二阶段,西晋后期至隋唐五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南北经济发展基本趋于平衡向南方发展,并开始超越北方。西晋末十六国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南方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开垦了大量荒地,成为中国新的财富区。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大发展,封建经济地盘至少翻了一番。但在“安史之乱”之前,北方经济总体上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从五代开始,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越北方经济。第三阶段,从北宋到南宋。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阶段,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南移,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南宋时期,由于南方的经济发展已经超过北方,宋朝的财政支持以南方为主,被视为立国之本。此后历经元明清,南重北轻的经济局面从未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
宋代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
占城稻又名早禾或占禾,属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传入福建。据中国古籍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生而不乱”;三是生长期短,从种植到收获只需要五十天。大中祥符四年(1012),江淮、浙江两省大旱,水田不种。宋真宗派遣使者到福建,从占城收集三万公顷水稻,分配到上述地区播种,获得成功。不久,占城稻也在今天的河南、河北种植。南宋时期,占城大米遍布全国,成为早籼稻的主要品种和农民一年四季的主食。
“苏湖是熟悉的,世界是充实的。”
这句谚语从南宋开始流传,其源头可以在高斯的著作中找到,如《耻堂藏稿,傅劝农》。苏指苏州,今江苏吴县,太湖以东。湖州指的是现在浙江吴兴太湖以南的湖州。太湖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小河众多,被称为“水乡泽国”。宋高宗至宋孝宗期间(1127—1189),修建太湖地区水利,在昆山、常熟以北,开河口引湖入海。孝时,在太湖出口处,设了一个闸门,调节水量。湖边地势低洼,堤岸筑得很高,可以遮挡风浪。由于水利的疏通,消除了严重的水灾,低田高田得到了灌溉。此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民的精耕细作,“耕而不废(市),割而不垄”,用最新的农具“连枷”脱粒,使苏湖成为南宋的农业高产区。庄稼一年收两次,地里亩产量达到五六石。故有“苏湖熟,天下满”之称。
水稻在宋代跃居粮食产量之首。
北宋时期,水稻种植已扩展到黄河流域。他在时,雄州知府何提议在与辽交界的河北路上种植水稻,得到了批准。何被任命为驻冀边界屯田使,率领从各州调集的一万八千多名士兵,在雄州、、霸州等地修筑水田,引水灌溉,试种水稻。由于北方霜冻期早,早年试种失败,被反对者诟病,差点废了。以后改成江东的早稻品种,八月成熟,终于获得大丰收。何程菊把稻穗运到东京,朝廷的反对派在事实面前改变了态度。此后,水稻在黄河流域不断推广。在中国南方,有大量的圩田。北宋中期,太湖流域和长江沿岸许多地方都有相当规模的圩田。据沈括《万春吉炜》记载,从宣州(今安徽宣城)到池州(今安徽池州),有圩田1000余亩,其中最大的万春圩有12亩?7万亩,博览会中间有一条22英里长的大道,整个博览会看起来像一个大城市。随着水田和圩田的扩大,水稻的栽培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江南出现了一种叫做“靠田”的田间管理方式。当秧苗长得旺盛茂盛时,要除草、中耕,并把水抽干,晒晒太阳,让水稻根扎得很深,再往地里灌水。“靠田”后,水稻秧苗即使遇到干旱也能保证成熟,田里亩产能达到五六石。在宋高宗明州(今浙江宁波),每亩水稻产六七石,为宋代之最。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之首,成为宋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棉花种植已从广东、广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我们现在说的棉花,特指草棉,但古籍中所说的棉花,既包括草棉,也包括木棉。古代传入中国的棉花有两种,一种是原产于非洲的草棉,一种是原产于印度的木棉。非洲棉花经中亚传入中国,是在西汉张骞下西洋之后。当时人们称之为“白栈”。非洲棉产量低,纤维品质差,但生育期短,成熟早,适合新疆的气候特点,所以很早就在新疆推广。但总的来说,它的种植区域并不广,很长一段时间都局限在新疆。直到南宋末年,非洲棉草才在关山和渭水得到了迅速传播的机会。印度木棉通过东南亚传入中国,时间较晚。当时人们称之为花或“绞架”。印度木棉植株高大,六七尺高,小桑树似江南,桃多,产量高。闽中“木棉收千株,八口不愁穷”(谢枋得《刘徽父益木棉》诗)。南宋末年,印度木棉迅速传播到长江流域,成为农业上重要的经济作物。教材中棉花的种植重点是印度木棉的种植。
茶叶种植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北宋时期,茶树在南方许多地区广泛种植,出现了一批脱离粮食生产,专门种植茶叶的园丁。北宋政府实行购茶专卖,年进茶量可达1500万斤左右。南宋时期,茶树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仅成都府路和利州路两条路,每年就产茶21万斤,大大超过北宋全国产量。到了宋代,南北气温普遍变冷。
历史上,中国气候的演变呈现冷暖交替的状态,总的趋势是由暖转冷,即暖期变短变弱,冷期变长变强。7世纪中期气温比今天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0世纪下半叶。11世纪初气候转冷,12世纪初气温比今天低,13世纪初开始变暖,但气温仍比今天低,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3世纪下半叶。换句话说,唐五代处于暖期,宋朝基本处于冷期。
唐宋时期,北方湖少,南方湖多。
在古代,黄河中下游有许多湖泊。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农业发展,黄河淤积,湖泊数量大大减少。今天山西有16个湖泊,唐代有7个,宋代只有3个。在今天的河北,北朝有十多个湖、洞、河、塘,唐代还有很多。宋金以后,这些湖塘大部分湮灭。在今天的河南,宋代以前有许多湖泊和池塘,尤其是在黄河两岸。由于黄河不断决口改道,大量泥沙淤积,这些湖泊、池塘逐渐淤塞。尤其是南宋邵熙五年(1194)黄河、南河迁徙攻占淮河后,历代修建的原有湖泊、池塘大部分被掩埋。
长江中下游历来水资源丰富。这一时期,不仅原有湖泊面积扩大,而且由于黄河和南海的迁移,在淮河干支流两侧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如淮河与运河交汇处的西部洪泽湖,运河西部的高邮、宝应和邵伯湖(均在苏北),淮河中游的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高塘湖、女山湖和花园湖。
由于长期砍伐,中原地区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
中原最初覆盖着大片森林。后来随着农业和土地开垦的发展,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秦汉时期,咸阳、长安、洛阳大规模兴建,各种宫殿林立。关中西部陇右地区龙山、六盘山地区,关中南部秦岭,关中东部太原、河东、滴道四县天然林资源不断减少,北部边境县长城大修。在一些开发早、人口密度高的地区,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比如山东邹鲁就没有“林泽的慈悲”。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了修建宫殿和贵族宅邸,还砍伐了黄河中游的吕梁山和阴山的树木,阴山的森林几乎被砍伐殆尽。隋唐时期建大兴城(长安城)、洛阳城,伐木不断。到了开元年间,长安附近的山上已经没有巨树了,于是他们去更远的太行山砍树。到了北宋,长安附近的岐山和洛阳附近的黄河南北的山都变成了光秃秃的铜山。北宋东京的都城开封府附近木材短缺,隆庆西部地区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到北宋中期,陕北(今陕西省富县)、阎(今陕西省延安)、隋(今陕西省绥德)一带极度缺树,陕北天然林被砍伐殆尽。北宋为了阻止契丹南下,还在河北平原大修城,为此不惜砍伐太行山的树木。后来辽金定北京为都城,大肆砍伐晋东北和北京附近的原始森林。就这样,经过长期的砍伐,中原的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宋代南方丝织业的发展
北宋时期,丝织业的起源逐渐形成了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当时江浙一带“茧薄山立,拉车声声声”(李觏《李觏耿父国测先生文集》)。我在宋神宗的时候,每年有980,000匹税绸供应那里。同时,四川的丝织业也相当庞大。在宋神宗,锦元有117间房屋,154台织布机和580名工人,生产20多种蜀锦。川锦产量几乎占当时全国织锦产量的20%。到了南宋,丝织业遍布江南城乡,江浙一带的织造之美不亚于齐鲁。四川的丝绸业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巨大。南宋初年,税帛等物主要来自江浙川。绍兴十七年(1147),东南路一年收帛39万匹,帛266万匹,帛3万余匹。在四川,仅用于供奉和赏赐的税帛就有44万件,加上其他税帛,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宋神宗北部的夏秋税帛。
南宋时期,棉纺织业已经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首先在广西和海南岛兴起。当时广西人用铁棒磨掉棉子,把棉花握在手中,修成细纱用于织布。有的地方还加了打花、轧棉的工序。广西的雷化、连等州生产的“吉贝布”(棉布)在当时非常有名,既有细白宽的“慢吉贝布”,也有窄质的“粗吉贝布”。海南岛的棉纺织品种类繁多,用途相当广泛。除了做衣服之外,两块布做的床单叫李旦,四块布做的窗帘叫张丽,做文书工作用的布叫马鞍。很多棉布也是染色的,鲜艳漂亮。黎族妇女还把在内地销售的丝绸产品拆开,配以棉线,在织布机上用彩色线交织成图案的棉布,运到广西销售。
北宋崛起的景德镇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五代时首次烧制瓷窑。昌南镇瓷器原料优质,交通便利。北宋时期,全国各地来了很多工匠,使得这里的制瓷业迅速崛起。我在宋真宗时,这里提供的瓷器上有“景德镇年制”字样。南宋时期,景德镇制瓷业大发展,窑区从市区扩展到数十里外的郊区,有瓷窑300座。工匠们注重吸收世界各地名窑的优点,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和工艺水平。瓷窑内部已经有了精细的分工,包括陶工、箱工和土方、有利坯、车坯和釉坯,还有印刷、绘画和雕刻。除了大量的民窑,还有官窑。生产的各种瓷器,除了一部分,出口到很多地方。
开封的繁荣
北宋东京的都城开封府,是在侯亮、后晋、后汉、后四代老城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改造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有三堵墙:皇城、内城和外城。它们的周长分别是9英里、20英里和48英里。皇城是东京城的核心,是天皇和后妃们工作生活的地方,而中央政府机关的官员则大多分散在内城,介于居民和商业区之间。从皇城南门宣德门,经历城南门朱雀门,至外城南门南浔门中央大道。宽约200步,称为“御街”,是城市的中轴线。东京有四条被称为“皇道”的街道,不仅是天皇出入的道路,也是商业中心。一条是上面说的御街,朱雀门的谯周到朱雀门一段是最繁华的。这里有许多餐馆、饭店、香药店、茶馆和商店,尤其是夜市,被称为“谯周夜市”。第二条是从宣德门到东经土什字,到潘楼街,再经马行街到新封丘门。这条路的潘楼街是大商人聚集的地方,珍珠、丝绸、香药等店铺都是“富丽堂皇的房子,宽阔的门面,严格的期待。每笔交易都在以千万的速度移动,听起来很震撼”。在马行街地区,经常是“车水马龙(tián),让人欲罢不能”,这里的夜市也是谯周夜市的热门。第三,有鱼市场,肉市场,金银漆店等。从谯周向东,穿过索国寺前门,到达新松门。其中,索国寺是最大的正规市场,每个月有五百万名的交易,各种商品“无所不在”。第四,从州桥往西,到新正门,有珠玉店和鲜果店。
临安的繁荣
南宋都城临安是在吴越都城杭州的基础上扩建的。它有三堵墙:宫城、紫城和雒城。它们的周长分别为9里、50里和70里。临安是一座雄伟的城市,南有吴山,北有武林门,东有钱塘江,西有西湖。城墙高3尺,厚约1尺,城门13座,城外有十余尺宽的护城河。北宋临安城的商业繁荣程度超过了东京。从主要街道到城市的每一条小巷,都有大大小小的商店。街上的生意是全天候的,也有繁荣的夜市和早市。交易量也很大,尤其是珍珠市场。城外几十里,东西南北,也挤满了人和货物。临安城最繁华的街道是一条贯穿南北的“御街”,又称天街,全长1.35万尺,石板铺成。天街将临安城分为两部分。天街两旁店铺林立,到处都是奢华的贸易店、服装店、餐厅、瓷砖店。后来,凯尔·波洛在元初到达杭州时,称之为“世界上最富有、最珍贵的城市”。
世界著名的大型商埠广州和泉州。
广州位于广东省珠江口,是北宋时期最大的港口。大多数来自海外国家的商船在这里交易,它被称为“宝藏和财富”。开宝四年(971),南汉灭宋后,在广州设立市舶司,作为对外贸易的税务机构。当初政府完全控制海外贸易,严禁民众私下与外商交易。外轮到达广州后,市船公司先抽取1/10货物作为税款,然后折价交易其余货物。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由于各地药材短缺,决定放宽对舶来品的限制,规定除珍珠贝、犀牛象、铁艺等八种商品禁止私自买卖外,其余37种药品均可买卖。雍熙四年(897),宋太宗还派人用书信和金帛吸引南海国家的商人。外商与中国的贸易正在增加。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广州城不断扩大,分为东城、紫城、西城三部分,比唐朝时扩大了数倍。在宋真宗,沿着城市挖了一个内城,以方便船只停泊和抵御飓风的入侵。到南宋初年,广州海运公司的收入“是其他路的两倍”。
泉州位于福建的南部。有深水航道和交错港湾,具有良好的开埠条件。唐朝时,泉州和广州、扬州一起,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大埠。元二年(1087),北宋在泉州正式设立福建海运司,开始确立泉州在全国外贸口岸中的重要地位。宋徽宗郑和年间(111—1165438),北宋在全州设立“来远驿”,负责接待各国友好使节。宋朝南迁后,福建成为南宋的大后方。泉州离京城不远,地处南宋海岸线的中心。南方可以连接两广,北方靠近江浙,所以得到了南宋朝廷的特别重视和支持,对外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南宋末年,泉州终于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为了与外国进行贸易,附近的福州和漳州的船只必须从泉州船公司获得官方证书才能出海。
饺子的出现与发行纸币的官方机构。
宋真宗景德镇年间(1004-1007),成都16富商联手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这些饺子“印在同色的纸上,印着木制的人物,有家喻户晓的名字,每一个都有秘密的标题,朱墨的错误被认为是私人的”。饺子的面值要在使用时临时填写。硬币的持有者在“交子铺”里交现金,交子铺把硬币的号码全部填上,然后交给持有者。今后,饺子持有者可以去任何一家相关的饺子商店将饺子兑换成现金,但在兑换时,他必须为每笔交易额外支付30便士作为手续费。饺子的使用使人们,尤其是商人,从肩上扛着铁钱跑来跑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方便了货物的交换。
十几个富商创办的胶州,无力解决假钞问题,经济实力薄弱,难以维持信用。伪造胶州、胶州无法兑现的案例时有发生。天盛元年(1023),北宋政府在成都设立“益州交子署”,改交子为官营,从此纸币成为法定货币。官商交叉币的面值是有规律的,从1到10不等,每个面值都是固定的。每三年发行一次,每扇区金额为1256300,360000铁币作为备用金。这解决了伪造和拒付的问题。当边界填满时,制作新的饺子并替换旧的饺子。当商人从政府那里以旧换新时,他们必须支付每笔30元的纸张和油墨费。如果边界满了,不及时更换,过期的老交子就会变成一文不值的废纸。
南宋时期,采矿业逐渐衰落,铜钱铸造量大幅减少。再加上对外贸易,大量铜币流出。南宋政府为应对铜钱短缺,于绍兴三十一年(11)在杭州设立“行中会”,在东南地区正式发行会,分一致、连续、连续三种,与铜钱同时流通。后来为了流通方便,印了三种票:200、300、500。规定以三年为界,每界10万元,每界以旧换新,称为“东南蕙子”。纸币在南宋成为国家法定货币。
学术趋势
试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形成的标志。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经济重心,其农业生产条件、交通设施、所提供的粮食,应该比其他地区优越得多,任何集团只要占据了它,就有可能征服和统一全国。另一种观点认为,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成为经济重心,应着眼于该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判断一个经济重心,要注意农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质量、税收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手工业和商业城市经济的综合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等。
第二,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有六朝南迁,隋朝南迁,隋唐南迁,唐朝南迁,隋唐南迁,北宋南迁,南宋南迁。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不存在所谓的经济重心南移,持不存在南移的观点。
第三,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表面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向南方迁移,但北方人口大量向南方迁移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有学者认为,这完全是由中国南北地理条件的差异决定的。有学者认为,北方不断受到强大少数民族的威胁,长期陷入战乱。有学者认为,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再加上黄河中下游的长期开发,必然导致水土保持的丧失,从而迫使汉族大规模向自然条件更为有利的南方迁徙。有学者认为,除政治因素外,黄河频繁泛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有学者认为,人类对自然的过度需求和急功近利导致北方自然生态环境失衡,日益严重的黄河洪水迫使中原人口向开发较晚、自然灾害较少的南方迁徙。有学者认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也是古代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重要驱动力。有学者认为,封建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引起的两次大动乱,导致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使封建生产关系由中原向南方扩张。其结果是,一方面促进了南方较为原始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又在新的环境下为封建生产关系增添了活力,从而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学者认为,北方地区开发较早,但由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人们只注重发展种植粮食作物,忽视畜牧业和林业,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失衡。因此中原人口向开发较晚、生态环境没有大的破坏、自然条件优越的南方迁移。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超过北方,导致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
图片描述
犁图
这是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描绘了宋代农民从耕作到收获的过程。整个画面是一个地主的庄园,很多短袖赤膊的农民正在紧张地劳作。他们有的播种、插秧,有的收割、脱粒、打稻入库,有的人用水浇地、用龙骨车堆稻草,都画得清清楚楚。也有袖子很宽的地主,不劳而获,等着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狗腿在一边看一边骂人。这幅画把不同时期的农业劳动都画在一幅画上,也生动地表现了封建社会剥削人的阶级关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难得之作,也展现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新发展、新气象。
福建泉州的船只
这是一艘南宋的远洋货船,1974年在泉州后渚港海泥中挖出。船体甲板以上什么都没有,只剩下底部。船体长24.2米,宽9.15米,平面呈椭圆形,底尖。船的侧板由三块板层压而成,底板由两块板层压而成。分为13车厢。船舱之间的木隔板厚10 ~ 12 cm。隔板用扁铁和钩钉与船体紧密连接,形成水密的隔壁。这种舱在造船技术上称为水密舱。据考证,该船为南宋末年福建制造的中型远洋货船,航行于东南亚。可能是从海外回港后发生意外沉没。参考宋代船文书的记载和传统造船经验的还原,该船长34米,宽11米,深约4米,载重量200多吨。海船出土时,舱内有许多遗物,包括香料、药材、木牌、铜钱、陶瓷、竹木器皿等。这艘船可以说明南宋造船的成就和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这艘船的剩余部分现在陈列在泉州湾古船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