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一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是指病变局限于下肢浅静脉的,病变范围包括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大多数患者发生在大隐静脉,临床诊断为大隐静脉曲张。病变浅静脉拉长、扩张、蜿蜒,多发生于长期从事站立工作和体力劳动的人群。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一般较轻,手术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病因:多为第一对浅静脉瓣膜(股隐静脉瓣膜)闭合不全,下肢静脉压增高引起的浅静脉血流反流。其次,先天静脉壁薄弱也是重要原因。患者常有全身性或局限性的静脉壁缺损,当静脉压增高时,静脉会迂曲扩张。最后,长期站立、肥胖、腹压等因素可使静脉压升高,会增加静脉曲张的可能性。

治疗:

1.传统外科治疗

(1)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主要是高位结扎剥脱术。

(2)如果大隐静脉无功能,交通支和深静脉正常,可进行高位结扎,切断大隐静脉及其分支。

(3)对于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除上述手术外,还应分别结扎和切断异常交通支,或剥除大隐静脉。

(4)若隐静脉进入腘静脉时有反流现象,可结扎切除入口段,远端段可剥除或注射硬化剂。

2.以下情况可以通过穿弹力袜来治疗。

(1)全身性疾病,如活动性肝炎、进行性肺结核、未控制的糖尿病、严重的心脏或肾脏疾病等。

(2)局部疾病,如深静脉闭塞、盆腔或腹腔肿瘤、急性静脉炎、腿部溃疡合并蜂窝组织炎。

(3)孕期年龄过大,继发动静脉瘘的患者。

3.微创治疗

传统的手术方法比较激进,但存在很多缺点,如手术切口多、创伤大、恢复耗时、影响美观等。因此,近十年来出现了大量治疗小创伤的新方法,如硬化剂、激光封闭、射频消融、冷光源透明旋切、微波治疗、导管电凝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符合个体化需求的选择。

(1)硬化疗法

原理:硬化剂与静脉内皮接触,导致血管局部炎症粘连,充盈静脉闭塞。

常用的硬化剂有:5%鱼肝油酸钠、5%油酸钠-乙醇盐和1% ~ 3%十四烷基硫酸钠。

适用于:小范围局限性静脉曲张,或仅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或术后遗留部分静脉曲张,或术后局部复发,适用硬化剂注射疗法。

操作方法:患者站立使静脉曲张饱满,在预定注射部位,用短斜面的注射针刺入血管,然后指导患者平卧,将患肢缓慢抬高,固定注射针使其不动。将静脉曲张处的血液完全驱出后,用手指紧紧压住静脉的上下两端,然后慢慢注射硬化剂,再用纱布按摩注射部位,再用弹性绷带从脚趾到膝盖包扎2-3周。注射后要求病人照常行走。

(2)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

原理:激光光纤置于浅静脉主腔内,其末端接触静脉壁和血液,产生光热效应。一方面造成静脉内壁损伤和结构破坏,另一方面造成局部血栓形成,导致静脉纤维化和血栓栓塞,进而导致静脉闭合。

适用性:对于轻中度静脉曲张,对于重度静脉曲张效果不好(有学者提出静脉曲张直径为8mm)。

主要步骤:穿刺内踝以上静脉,放置鞘管,将导管尖端置于隐股交点下方,通过导管将激光光纤置于适当位置,抽出导管线的光纤尖端,将激光设为连续发射状态,缓慢抽出光纤和导管,穿刺前停止激光发射。

(3)静脉射频闭合术

原理:与激光封闭基本相同,该方法通过射频方式产生热能,导致静脉壁蛋白质纤维热凝固、结构破坏,进而纤维化、变性、挛缩。

适用范围和操作步骤与激光封闭基本相同。

特点:热能的穿透距离比激光短,热能的衰减速度比激光快,可以大大避免高温带来的副作用,如神经损伤、静脉破裂等。

注意:植入起搏器等装置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