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竭力思考变法。为什么他最后半途而废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朝代为了维持政权的稳定,往往遵循“祖宗之法,不可更改”,这也是保守势力阻挠政治改革最有力的“法宝”。

所谓世道因时而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建国之初制定的政策往往已经不符合当前的社会。如果不改变原有的政策,王朝很可能在危机中灭亡。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其中北宋王安石变法,最后几乎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

所谓政治改革,就是对过去的制度进行改变,剥夺保守势力的利益,重新分配,更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在得罪一部分人的同时,也必然有利于另一部分人。

但是,为什么王安石变法做了几年,最后却没有讨好上上下下,半途而废?

其实这和王安石对这三个因素的忽视有很大关系。

第一,支持者不坚定:宋神宗支持政改的出发点是钱不够,要用政改“搂钱”。在宋神宗熙宁时期,北宋的收入是5060万,在历代都算是高收入了,更何况北宋的疆域还是瘦身后的疆域。

但由于冗官、冗兵、冗费,此时朝廷支出达5060万。甚至当宋神宗打算升大臣时,他发现国库里没有钱,这很尴尬。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增加收入。这种政改必然会随着收入的增加和危机的解除而影响继续政改的决心。

宋神宗不是大力支持变法的秦孝公,王安石也不是懂得循序渐进的商鞅。结果变法开始后,得罪了一大批人。即使是找到漏洞的中间派,王安石也顽固地不听建议甚至打压,把他们当成政敌。

因素二,用人不当:不是每个人都是王安石。早在变法正式开始之前,王安石就在其管辖范围内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也是变法开始后王安石坚持变法的主要原因之一。毕竟这是他亲眼目睹的结果。

但是王安石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变法政策的实施最终是需要人来实施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王安石那样无私。

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有很多闪光点,但他的眼光实在不怎么样,导致在实施过程中严重偏离了变法的初衷。

比如平抑物价的市易法,打击囤积居奇的青苗法,最后都成了官员盘剥百姓,借机生钱的手段。

很多支持政改的人以政改的名义获得了升迁的捷径,但并没有真正支持政改本身。

比如后来成为宋徽宗时期奸臣之手的蔡京,就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一员。

支持者不坚定,变法过程中的用人不当成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朋友会关注的。更多有趣有用的历史知识,敬请关注!

参考资料:

宋史,详细记载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