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陵的历史背景

1.陕西黄帝陵的历史是怎样的?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部。这座纪念碑高约3.6米,周长48米。

在墓前的碑亭中,有“桥陵玉龙”和“黄帝陵”两座纪念碑。黄帝轩辕氏,与熊同为少典之子。他原本是一个氏族部落的首领。他在汉泉打败了颜地,统一了黄河流域。他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炎黄的孙子就是从这里来的。

相传黄帝造字、定算术、做衣服、造船造车、定旋律,被誉为中国“人类始祖”。中华民族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每年都举行祭祀活动。

因为历史记载?《五帝年谱》中有“黄帝崩,葬于乔杉”的记载,所以乔杉黄帝陵历代都有祭祀仪式。黄帝庙内有一棵高达19米的千年古柏,相传为汉武帝所植,每年吸引各地民众来此寻根问祖。

2.黄帝陵有什么历史意义?中国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

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陵墓。人们称它为黄帝陵。黄帝陵雄伟壮观,古书记载:“其山如桥,曲水环绕。”

黄帝陵四周是丘陵起伏的陕北高原,这里古树成林,郁郁葱葱,象征着古老、正直、朝气蓬勃的中华民族。所有的中国人都视黄帝为祖先。鲁迅先生曾在他的一首诗中说:“我以血荐轩辕”,意思是用自己的血来保卫中华民族。

每到清明节,人们都纷纷来到黄帝陵,向国家的祖先表示敬意。人们把黄帝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五千年来,黄帝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进步。

3.黄陵县的历史变迁秦实行县制后,黄陵县划归县。

据《中央县志》“秦置扬州郡,即寨岛郡。”翟(地)道县于西汉建立。

据《中央县志》记载,“寨岛在华中西北四里有房。”(即苍村附近)归左凤仪管辖。

新朝(公元9年)王莽改称寨道郡环县,郡仍设寨道郡。东汉初恢复寨道郡,随即撤销。辖区属北地县(今耀县)所辖县。

灵帝钟平六年(189)后,尚军郡和北帝郡被匈奴占领,各郡都荒废了,所以这里没有建设。西晋时,未建黄陵郡。

黄陵县为大夏国赫连勃勃所占,有周琴施乐镇兴城(今程楠村)。东晋时(384-386),后秦、姚钦在县城东部的旧镇(今侯庄乡旧镇村)设中心县,后又在中心县设中心县,后废弃。

北魏正平元年(451),兴城设北永州、中郡、中郡,西复滴道郡。太和十五年(491),北永州改为北周琴,重新设立中部郡,管辖中部。

孝昌二年(526),周琴迁华北州,中州属西魏抚州。西魏大同九年(543年)迁都兴城。554年,西魏废帝三年,改北华郡为抚州,领中央、府城两郡。

中央(滴道县)县制没有改变。北周(557-589年)废除滴道县制,管辖权回归中部,治所设在兴城。

隋开帝元年(581),因避文帝父杨仲之名,改中央郡为内郡。第三年(583年),撤销中心县,县设杏城,属福州管辖。

大业三年(607),属尚军,县治由兴城迁至此址。唐朝实行道、府、县三级行政体制。武德二年(619)七月,在中央郡址设周放,属关内道,设在商城。

同时,内部县将恢复为中心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中央郡。

十二年(753年)十二月,在郡西北(今庄川谷)设立升平郡。甘源元年(758),改环县为周放,设立环县。

宝应元年(762),升平县制被废除,后又重新建立。此时,中央郡县制对魏、周、隋制度进行了打击。五代时,侯亮开平三年(909),周放归侯亮,仍设中央郡。

中环、升平和周放和以前一样古老。宋朝中央兵部永远走军事道路,统治国家。

金,仍在宋朝,建炎二年(1128)修京兆路、玉燕路,中部属玉燕路方国管辖。元,实行省、路、府、县四级行政体制,至元二年(1265),废弃,中央郡改为陕西延安路等地管辖,属中书省。

明代旧省改布政司,道为府,中部仍称中部郡,下辖陕西等地。文健四年(1402),知县黄岩将中心县置于龙方,成化(1465-1487)将中心县迁至乔杉下城。

清代中央县属延安府管辖,雍正三年(1725)废弃,属陕西省西部干道直隶府管辖。民国初,环县属陕西榆林道管辖,废道后直属于陕西巡抚公署管辖。

三十三年(1944),因轩辕黄帝陵寝所在地,改中郡为黄陵郡,建县为上城。1948年5月,黄陵县人民建立,调任陕甘宁边区任黄龙区领导。

1950年5月改组后,隶属延安地区领导,行政公署仍设在上城,1953年冬迁至下城(现住址)。1958 12黄陵与宜君郡合并,郡治乔杉下城,仍称黄陵郡。

1961年10月分别设置黄陵、宜君,但县名不变,县府仍设下城。1968年9月,延安专员公署改为延安地区行政公署,从此管辖黄陵县。

4.陕西黄帝陵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记载?陕西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乔杉山顶。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陵前有郭沫若题写的碑“黄帝陵”;轩辕庙有“人文始祖”程潜题写的匾额;碑亭里有* * *题写的石碑。据先秦文献记载,大约5000年前,黄帝受炎帝之邀,共同打败了以蚩尤为首的氏族集团,黄帝被推举为“天子”。

不久,颜地和黄帝又起了冲突。结果,颜地被打败,黄帝成为黄河中下游部落联盟的领袖。到了战国时期,经过兼并整合,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民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人的主体民族,所以中华民族自称为炎黄子孙。

5.秦始皇陵的历史故事秦始皇陵以东约三里处出土的兵马俑,大如真马,雄伟壮观,栩栩如生。这些成千上万的任涛马涛是如何制造的?

据说秦始皇二十二岁统一中国后,下令大规模为他修建陵墓。因为骊山风景优美,加上杨珊出产的玉石,满山都是金玉,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选择了骊山北麓的墓地。他不仅从全国各地抽调了70多万“俘虏”,还从山东、河南等地招募了大量民夫。在修建期间,秦始皇还命令李奇提前收集数千名男孩和女孩,为他的殉难做准备。李斯看到圣旨就傻眼了。他以为招募这么多人殉难会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一旦人民揭竿而起,秦朝将永无宁日。但是,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会得罪石椿,你就会死。深思熟虑之后,我不得不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里斯,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你真相。你招募这么多少男少女殉难,一定会引起天下骚乱。不如用道殉道,以保大秦江山之安。”秦始皇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改变初衷,立即命令李斯从全国各地招募能工巧匠,大规模地火烧仪仗队。而且,他要求烧制的陶马要和真马一样大。

几天后,李斯从民工中挑选了数百名瓦工,向他们宣读了圣旨,并命令他们按期焚烧任涛和马涛。否则,你会被杀死。

但是这些工匠只能烧砖和瓦,从来没有人烧过任涛·马涛。他们多次试图烧掉它们,但都没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斩首。在被杀的工匠中,有一个老工匠想出了一个办法,临死前告诉儿子,要他在单窑里分段烧。儿子含泪安葬父亲后,按照父亲生前的指示,将单窑、单俑分段烧制,烧制后再组装。采用这种方法后,任涛·马涛终于被成功地解雇了。

试验成功后,工匠齐新夜以继日地共同努力,终于如期烧制出上千个陶俑和战马,并按照李斯的要求将这些陶俑排列整齐。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承了皇位。他怕工匠泄露墓中的秘密,就偷偷把秦始皇的灵枢运进墓中,然后命令所有参与修建陵墓的人一起到墓中看戏,并领取赏赐。可怜那些为了修建秦始皇陵而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酷刑者,都被秦二世骗了。他们一进陵墓,就被活活封在墓里,成了烈士。传说只有一个年轻人逃了出来,他是烧泥人的第一人。因为他在秦始皇墓里修了水道,看到情况不妙,就钻进了水道,直到天黑才逃出来。后来在关中流浪,靠烧制陶罐、瓦罐(关中放面的器具)为生。直到现在,这些陶器制品在关中农村仍然很受欢迎。

6.黄陵历史人物的历史变迁记载最早的祭祀黄帝是在战国初期。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恢复祭祀黄帝和炎帝。梁武帝即位初年,率18万大军祭祀黄帝,规模最大。洪武四年(公元1371),明太祖朱元璋派大臣祭祀,并把他亲笔书写的“诏书”带给黄帝。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亲笔用满文写了一封致黄帝的奏折,与汉译本一起刻在石碑上。1912孙中山上书并题写了纪念庙,委派15人组成祭奠黄帝陵代表团。1937年,两党* * *祭祀黄帝陵。1949后,中央派人员到黄帝陵祭祖。

改革开放后,海外华人纷纷来到黄帝陵寻根祭祖。1992年8月,黄帝陵修缮工程破土动工。陕西省* * *发起‘敬祖献爱心’捐款活动,海内外华人纷纷捐款。黄帝陵基金会已收到国内外各界团体和人士的捐款3000多万元。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缅怀先辈的情怀,如落花流水。

7.秦始皇陵的历史故事秦始皇陵以东约三里处出土的兵马俑,大如真马,雄伟壮观,栩栩如生。这些成千上万的任涛马涛是如何制造的?

据说秦始皇二十二岁统一中国后,下令大规模为他修建陵墓。因为骊山风景优美,加上杨珊出产的玉石,满山都是金玉,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选择了骊山北麓的墓地。他不仅从全国各地抽调了70多万“俘虏”,还从山东、河南等地招募了大量民夫。在修建期间,秦始皇还命令李奇提前收集数千名男孩和女孩,为他的殉难做准备。李斯看到圣旨就傻眼了。他以为招募这么多人殉难会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一旦人民揭竿而起,秦朝将永无宁日。但是,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会得罪石椿,你就会死。深思熟虑之后,我不得不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里斯,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你真相。你招募这么多少男少女殉难,一定会引起天下骚乱。不如用道殉道,以保大秦江山之安。”秦始皇认为有道理,于是改变初衷,立即命令李斯从全国各地招募能工巧匠,大规模地火了一支巡逻的仪仗队。而且,他要求烧制的陶马要和真马一样大。

几天后,李斯从民工中挑选了数百名瓦工,向他们宣读了圣旨,并命令他们按期焚烧任涛和马涛。否则,你会被杀死。

但是这些工匠只能烧砖和瓦,从来没有人烧过任涛·马涛。他们多次试图烧掉它们,但都没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斩首。在被杀的工匠中,有一个老工匠想出了一个办法,临死前告诉儿子,要他在单窑里分段烧。儿子含泪安葬父亲后,按照父亲生前的指示,将单窑、单俑分段烧制,烧制后再组装。采用这种方法后,任涛·马涛终于被成功地解雇了。

试验成功后,工匠齐新夜以继日地共同努力,终于如期烧制出上千个陶俑和战马,并按照李斯的要求将这些陶俑排列整齐。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承了皇位。他怕工匠泄露墓中的秘密,就偷偷把秦始皇的灵枢运进墓中,然后命令所有参与修建陵墓的人一起到墓中看戏,并领取赏赐。可怜那些为了修建秦始皇陵而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酷刑者,都被秦二世骗了。他们一进陵墓,就被活活封在墓里,成了烈士。传说只有一个年轻人逃了出来,他是烧泥人的第一人。因为他在秦始皇墓里修了水道,看到情况不妙,就钻进了水道,直到天黑才逃出来。后来在关中流浪,靠烧制陶罐、瓦罐(关中放面的器具)为生。直到现在,这些陶器制品在关中农村仍然很受欢迎。

8.简述“黄帝战蚩尤”的历史背景1。黄帝战蚩尤的故事来自中国古代的奇书《山海经》,在中国神话和东方神话之父袁珂写的《中国神话传说》中非常精彩。黄帝纪轩辕之熊夹在神农和九里部落之间。当时这三个部落在黄河中游和汾水之间最为强大,于是争霸之战开始了。姬轩元害怕两面受敌,于是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突袭神农部落,在汉泉乡下的战争中击败了神农部落。姬轩元横渡黄河,一路挺进到九黎部落的根据地涿鹿,在涿鹿农村作战,是历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战争之一。中国神话学者神化了黄帝与蚩尤的战斗。双方都使用了不朽的魔法,风伯和石喻加入了战争。最后黄帝打败了九黎部落,杀了蚩尤。这场著名的战役使姬轩元在当时名扬天下,部落酋长称他为“天子”,尊他为“黄帝”。黄帝,黄土地。

2.黄帝(公元前2765438年+公元前07年-公元前2599年):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中国古代中华民族* * *主。五帝之首。被誉为中国的“人类始祖”。相传他是少典和之子,本名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元。住在轩辕之丘,名轩辕,都城有熊,又名熊氏。其他人称之为“帝鸿的”。

3.蚩尤,古代九黎部落酋长。相传蚩尤是牛头,背上有翅膀。他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牛头的双角是传统龙文化中的龙角。他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铜头八臂九趾,都有过人的本领。大约五千年前,黄帝在河北涿鹿县与蚩尤部落展开战争,蚩尤死了。东丽九里部落融入炎黄部落,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最早的主体。

9.延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历史名城:延安安岩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延安东临黄河,西接山西和甘肃。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五千多年前,黄帝轩辕氏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有* * *主的国家。夏朝时,延安属商州。

春秋战国时期,延安先后为、晋、魏、秦所有,秦汉属尚军管辖。魏晋南北朝时期,延安先后被纳入先秦、后秦、大夏的版图。

隋朝大军中设延安郡,唐宋时设兖州,明清时设延安府,民国时设榆林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延安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

从1935到1948,延安曾是中国中央委员会所在地和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

延安于1982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96 165438+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地级延安市。

延安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轩辕黄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中山石窟等。自然景观方面,有中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延安黄河壶口瀑布和木兰之乡万华。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特殊地位。有140多处革命故居,如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家屏;* * *凤凰山,中央委员会旧址;还有宝塔山、枣园、杨嘉玲等地。

延安的民间歌舞丰富多彩,有著名的陕北民歌、安塞腰鼓、上元转九曲等,深受陕北农民的喜爱。延安属于暖温带,年平均气温9.3oC,延安市夏天是避暑的好地方,早晚和中午温差大。你不妨准备一些厚一点的衣服。

七月、八月和九月是旅游的最佳月份。* * *学习延安生活在编写《中国人物史料丛书》、《军队高级将领传记》的过程中,我们去过一些革命纪念地收集史料,采访过一些革命老人、专家学者,受益匪浅。

我深感史书和传记的编纂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尤其是* * *在革命圣地延安学习生活的一些趣闻,尤其令人敬佩和振奋。

从凤凰山到杨嘉玲,从枣园到王家屏,* * *用过的书桌、书架、书箱等物品都放在他的故居里。沉浸在场景中,在* * *生活过的每一个地方,我们仿佛看到他博览群书,勤勤恳恳写作。

1937 65438+10月,* * *到达延安后,通过各种渠道从* * *统治区购买各种书报。后来他的书逐渐多起来,直到书架和床都放不下了,只好把一些书放在离住处不远的平房里,由专人替他管理。后来因为日军飞机轰炸延安,他把平房里存放的书籍搬到更深的山洞里保护。

* * *他非常专心地读书、学习和写作。当时延安的条件很艰苦,冬天很冷。有时候冻得手脚麻木,就在桌子底下放一盆炭火,经常烧到自己的棉鞋。他把棉鞋上的火扑灭后,继续读书写字。在延安枣园故居的书桌上,还放着一根铁棒,这是大生产运动时期延安制造的第一炉铁的样品。

当时,延安人民兴高采烈地将这个来之不易的铁棒样品赠送给* * *并向他报喜。* * *我很珍惜这根铁棒,放在书桌上也放不下。

它不仅可以用作地磅,还可以用于健身。有时候* * *写久了,手指酸了,就拿起这根铁棒握着让手指放松一下,再继续写。

延安杨嘉玲窑洞里有一张木床、一张桌子、一个书架、一个木箱和一些小木凳子。* * *习惯通宵学习工作。

当时延安没有电,晚上写文章、批阅文件都是点蜡烛。昏暗不稳的烛光让我的眼睛很累。他觉得累了,就用手干擦了几下脸,揉了揉眼睛,在洞外活动了一下腰腿,散了散步,又回到洞里继续写作。他直到第二天凌晨才睡觉,早上10起床继续学习和工作。

据几位革命老人回忆,每周三晚上,* * *约10人在自己的窑洞里开哲学座谈会。当时,何思敬、艾思奇、任、、许光达、小、陈伯钧、郭华若等出席。他们围着蜡烛谈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

每一次,* * *都亲自主持,并事先指定一个发言人,准备好发言提纲,做中心发言,然后让大家各抒己见。* * *认真听大家发言,做好笔记。

* * *酷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激发了许多中高级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初步形成了党政军干部学习哲学的热潮。* * *也经常去红军大学(后改为抗日军政大学)讲课。他深入浅出地讲解哲学,非常生动、活泼、有趣。

他一直把“学而不厌”和“教而不厌”这两个成语统一起来,认为教学要取长补短。* * *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基础上,他还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本和讲堂中解放出来。他努力用通俗易懂、易记的语言传播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发展了辩证法的许多方面,如“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一分为二”、“把握”

* * *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立足于与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相结合,在马列主义理论上做出了贡献。6月1937到3月1947,* * *在延安住了10。

1.黄陵,黄陵县的地方文化素材,地处陕西省中部,具有独特的综合开发优势。

全县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人口654.38+20万。辖6个镇,1个乡,3个社区服务中心,191个行政村。

黄陵县丰富的资源是黄陵最大的优势。第一,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全县土地面积348万亩,农业用地34万亩。西部临海,面积占64%,是陕西五大林区之一。

煤炭资源丰富,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总储量27.3亿吨,原煤年产量2500多万吨。是全国100重点产煤县之一,陕西四大煤田之一。二是自然条件优越。黄陵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黄陵县是世界上最好的苹果优生区,果园面积20万亩,年产量26万多吨。是国家绿色苹果示范基地之一,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黄陵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1.5%以上。第三,人力资源得天独厚。

黄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陵文化景观独特,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所在地。目前拥有8块全国招牌。黄帝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是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5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文明景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中国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

全县有仰韶文化遗址276处。轩辕黄帝陵,举世闻名的陵墓,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号古墓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天下第一陵”的美誉。

黄帝陵周围的8万多株柏树是中国最大的柏树群,是凝聚着中国人民灵魂的稀世珍宝。还有千里之外的秦之道,宋代的石窟,与黄帝陵庙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人文资源景观。

第四,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黄陵面花、黄陵龙鼓、霸王鞭等各种艺术形式,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黄陵县是鄂尔多斯地台的一部分,是黄土高原的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向黄陵县城倾斜。分为三个地貌单元:西部梁茂、川岛谷地和东部台地,平均海拔1.200米。

银池(龙池)由何炬古道改建而成,占地300多亩,蓄水量46万立方米。这里山峦叠翠,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相得益彰,为黄帝陵增添了无限灵气。如果你在皎洁的月光下,会显得更加纯净简单。自古就有“桥山夜月聚风光”之称。

在银池周围,碎石铺路,柳树成荫,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传说黄帝总在这里洗玉玺的印,对面是黄帝印的银泰山。

黄帝的足迹凡是来黄陵县陵寝祭祖的人,几乎都会看一眼轩辕庙的黄帝足迹。这些脚印留在大约一米见方的青石上。

看的人总喜欢把脚放在黄帝的脚印上试一试。用他们的话说,这是“踩着黄帝的脚印”。黄帝的这些脚印为什么能保存到今天?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相传黄帝时期,没有衣服帽子鞋袜,不是用树叶盖着,就是用兽皮缠在腰上。黄帝和其他人一样,腰缠兽皮,赤着脚,常年周游列国,造福百姓。

每到冬天,天寒地冻,黄帝出门巡视都是心惊肉跳,光着脚。后来,胡超和于泽发明了帽子和木头房子,有人为黄帝建造了双木房子。

虽然比光脚走好多了,但是行动有点不方便,所以外出巡逻或者在山里打猎的时候不能穿。冬天,有人给黄帝做了一双木屐。

虽然比光脚走好多了,但是行动有点不方便,所以外出巡逻或者在山里打猎的时候不能穿。有一年冬天,黄帝外出回来,脚冻烂了。

穿木屐不方便,于是黄帝身边一个叫素缺的女子偷偷用亚麻布给黄帝缝了一个布筒。黄帝在脚上试了试,太短了。

一点都不符合。即便如此,黄帝也没有见怪,还称赞了苏雀的创造精神。

朱雀很难过。有一次她去河边打水,发现黄帝独自走过河滩,留下了深深的脚印。朱雀仔细一看,心里一亮。原来黄帝的脚特别大。如果顺着脚印走,也不会更小。

于是朱雀运完水,拿了一把石刀,在黄帝脚印周围的泥土上画了一个正方形的格子,晾干,带回家,放在石板上,然后按照大小做了一双以软木为底,麻布为帮的高统靴。黄帝试穿后,觉得很满意。

人类第一双高统靴就是这样制成的。黄帝非常珍惜这双靴子,平时都舍不得穿。他只在节日或庆典时穿。

黄帝登龙时,臣民躲在今黄帝东宫。到了现代,这块刻有黄帝脚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轩辕庙,一直保存到现在。

轩辕殿,即祭祀殿,位于广场北端,三层石台上,总高6米。功能设施建在隐蔽的地方,环境得到净化。

寺院周围的绿化工程独具特色,以常绿的侧柏为背景,以玉兰、丁香、连翘、迎春花为背景,强调春季景观,突出清明时节高耸的小桥流水、曲水翠柏。庙区庄严神圣,庙区没有其他亭台楼阁。而是凭借山水植被构成的环境,体现了“大象无形”的境界。

正殿檐下有著名书法家黄苗子题写的“轩辕堂”匾额。中国目前最雄伟壮观的仿汉花岗岩建筑,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由36根圆形石柱(高3.8米)围成40米乘40米的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盖巨型斗顶,体现了“黄帝殿”的风格。

屋顶中央有一个直径为14m的圆形天窗。蓝天、白云、阳光直射进大厅,整个空间显得瑰丽、神圣、通透。厅内地面铺五色花岗岩,比喻传统的“五色土”,以象征黄帝对祖国的恩情。

整个轩辕庙生动地体现了“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