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

动物吸收和分布实验表明,本品吸收后主要分布于肝脏。给药65438±0小时后,肝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与血浆中的几乎相同,其次是肠和肺。睾丸、肾脏和胃中的药物浓度极低,脑、心脏、脂肪、骨骼肌、脾脏和卵巢中的药物浓度低于检测限。给药后3 h和7 h,血药浓度迅速下降,给药65,438+0 h后分别为65,438+02.3%和65,438+0.9%,而肝组织中异甘草酸镁浓度下降缓慢,给药65,438+0 h后分别为78.8%和77.3%。异甘草酸镁在其他主要组织和器官中的浓度极低。本品单次静脉滴注后,人体呈一级消除二室模型,药物分布迅速。分布半衰期为(1.13 ~ 1.72) h,消除半衰期为(23.10 ~ 2β)。健康志愿者单次静脉滴注本品0.1g、0.2g、0.3g,各组间消除速度常数β、消除半衰期t1/2β、清除率CL无显著差异,与剂量无关。各剂量组的Cmax峰浓度、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72和AUC0-∞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Cmax/剂量、AUC 0-72/剂量和AUC 0-∞/剂量各剂量组间无显著差异。药物-时间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单剂量(健康志愿者单次静脉滴注0.1g,0.2g和0.3g)和多剂量(健康志愿者单次静脉滴注0.1g,每天1次,连续9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峰浓度Cmax为28。8毫克/升和42.8毫克/升;表观分布容积Vd为3.3L和3.2L分别是;CL的血浆清除率分别为0.265438±0.0l/h和0.65438±0.05 l/h。t1/2α的分布半衰期分别为1.7h和1.6h;,分别为。t1/2β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3.1h和24.0h分别是。无室模型拟合的参数MRT0-72的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23.1h和23.3h。单剂量AUC[sup] 0-∞为503.2 mg/Loh,多剂量AUC[sup]ss[/sup]0-τ为565438+。健康志愿者每日服用本品1次,每次0.1g,第6天达到平稳状态。稳态时平均血浆浓度为265438±0.4mg/L,波动系数为65438±0.06。在大鼠体内代谢消除异甘草酸镁(60 mg /kg),主要经胆汁排泄,24小时内累计排泄量占用量的90.3%;72小时尿、粪累积排泄量占用量的4.9%。通过肝肠循环在肝组织中维持高有效浓度异甘草酸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