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意义

社会工作是帮助他人的专业职业,是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在中国推广社会工作意义重大。具体有哪些?我们来看看吧!

开展社会工作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随着人们物质生存问题的逐步解决,出现了大量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成为当前保障民生的最大难题,比如城市流动人口融入、农村留守人员关爱、老年人关爱、残疾人关爱、失独家庭关爱等等。政府满足这些服务需求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建立现代服务体系。社会工作是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导向的体系,由植根于基层的专业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传递政策、反映诉求、链接资源,及时提供生活帮助、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关系调适、权益保障、潜能发掘等服务,可以弥补政府短板,满足群众需求,解决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人民幸福感。

开展社会工作有利于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工作方式越来越不适应。这是很多干部面临的困惑。症结在于工作理念和方法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社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利他主义、助人自助和尊重、接纳、宽容、友善的现代理念,方法更加科学专业、灵活机动,突出个人情感和人文关怀,突出社会和心理支持,无疑是更适合当前社会形势的工作方法。在机关事业单位设立社工岗位,吸引社工人才;将社会工作理念引入干部队伍,普及社会工作知识,运用社会工作方法,结合我们多年积累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是解决老方法无用、新方法少的有效途径。

开展社会工作有利于落实“社会治理创新”这一重大决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这是执政理念的重大升华。“治理”和“管理”最大的区别在于,政府的单一责任变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平等协商、合作。社会工作的职责和优势是培育和壮大社会组织,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参与。开展社会工作可以改变“强政府、弱社会”的现状,尽快形成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政府行政职能与社会自治职能互动互补、责任共担的现代治理体系。

开展社会工作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群体性事件甚至极端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人们对政府的误解、抱怨和不信任越来越多?一个重要的制度原因是,群众的所有需求都是由政府独家直接提供的。尽管政府尽了最大努力,但仍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开展社会工作,政府通过购买的方式将大量的日常性、服务性工作委托给社会组织,不仅可以补充政府的缺位,提高服务质量,还可以在政府和群众之间形成一道“防火墙”,避免和减少直接的矛盾和冲突。

开展社会工作有利于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

政府机构和人员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成为* * *所熟知的难题。根本原因是政府从成立之日起就是全能政府,责任无限,机构和人员很难减少。开展社会工作,实行政企分开,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契约化。政府花钱买服务,做事不养人。改革之初,政企分开,把企业事务交给企业,不仅让市场释放了巨大活力,也让政府瘦了下来。如果政治和社会能够分离,社会事务能够委托给社会,不仅社会能够释放巨大的活力,政府也能够再次瘦身,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

开展社会工作有利于拓展新的就业空间。

人的服务需求是一个无限的消费市场,以服务为己任的社会工作是一个人力资源密集型行业。发达国家每千人有一个社工,中国有654.38+0.3亿人口,所以社会工作有很大的就业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