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培养孩子成熟的价值观?

说起孩子的价值观,很多人觉得还很遥远。毕竟孩子还小,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是价值观?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已经在向孩子们传递价值观的信息了。比如小学,老师通常会问孩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当然,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理想。可惜父母往往用自己的思维去否定孩子的理想,其实就是在否定孩子的价值观。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两种情况:

情况1:

父母:“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孩子:“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

家长:“嗯,没错,好孩子。妈妈会给你做好吃的。”

情况2:

父母:“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孩子:“我长大了想当农民,种很多田……”

家长:“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应该……”当你长大的时候。

面对孩子的价值观,父母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是还是不是?很多家长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来选择,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来选择。

一个记者去陕西一个偏远的山村采访,途中遇到一个小孩。夕阳西下,我骑在牛背上,哼着陕西小调。记者提问:“儿子,你在干什么?”

孩子慢条斯理地回答:“我在放牛!”"

“你为什么要放牛?”

“牛挣钱!”

“为什么要赚钱?”

“赚钱娶老婆!”

“为什么要娶媳妇?”

“娶媳妇生孩子!”

“你为什么要生孩子?”

“生个娃,放牛!”

这是孩子的价值观。他生活的目的就是挣钱,娶媳妇,生孩子,然后让他的孩子放牛。对于这样的价值观,我们不能说是错的,因为这个孩子生活的环境和我们不一样,所以他们的观念和我们不一样。

当今社会,父母往往会为孩子设定一个未来,比如孩子应该上什么大学,应该做什么工作,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而且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以后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父母的想法会和孩子的想法产生冲突,从而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孩子手里。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价值观。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1.欣赏孩子的选择

对于孩子来说,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好,什么样的工作不好。在他们心中,只有喜欢和不喜欢的区别。家长在帮助孩子树立价值观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不要扼杀孩子的思维,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妈妈问小波:“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工作?”小波歪着小脑袋跟妈妈说:“妈妈,我们楼下做蛋糕的阿姨太厉害了,能做出这么漂亮的生日蛋糕。”等我长大了,我要向她学习,做一个又漂亮又好吃的生日蛋糕。"

听到小波这么一说,她妈不高兴地骂了小波一句:“光吃饭没用。我还以为你要当国家干部了,这样妈妈就能享受了!”"

妈妈的话,说得小波不知道怎么回答。从那以后,小波做事总是很累,因为他总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但是小波的妈妈一直没有找到原因。

小波妈妈的这种行为是典型的不懂得欣赏孩子选择的行为。她的教育方法无疑是错误的。她不仅会劝阻孩子,还会把孩子引入歧途,以为只有升职升职才算有前途。

但是在国外,他们的教育模式和中国有本质的不同。

一位中国学者参观了一所美国小学。当他问及美国儿童的理想时,孩子们的回答让这位学者大吃一惊:店员、街头艺人、人体模特、火车司机、小丑等。这些在中国被视为“低人一等”的职业,原来是孩子们追求的“理想”,而他们的老师却用欣赏的眼光看着这些小家伙。

在中国的家长眼里,这些孩子就是这么短视。他们长大后怎样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其实欣赏孩子的选择比帮助孩子选择更能鼓励孩子,而且要大得多。在中国的现代家庭中,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他们总希望孩子长大后做大事,却不知道理想越高,失望也就越大。

2.努力摆脱外界的不良影响。

随着影视和互联网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孩子的价值观也在随着成人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很多孩子是通过影视网络来套用成人的价值观,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注意这一点。

小阳虽然很聪明,但是学习成绩不太好。为此他的父母经常骂他“没出息”。有一次,学校老师布置作业——一篇理想作文。小阳在作文中写道:“虽然我学习成绩不好,父母总是批评我没出息,但我也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大官,在我的指挥下管理一大批小官。以后,我想先挣钱。我还是先买彩票中个500万的头奖,然后用这些钱在外国买个大官,让大家知道我的能耐……”

看到小阳的作文,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小阳随口跟老师说:“电视上都是这么演的。”

可以看出,在影视等媒体的影响下,孩子的价值观明显开始被扭曲和世俗化,甚至出现了攀比的现象,这也是价值观受到影响的一种表现。

说起孩子的攀比,有这样一个笑话:

几个孩子正在聊天:

“我爸比你爸大。我爸是科长,管你爸。”

“我爸比你爸有钱,我爸是大老板。”

“你爸还不如我爸。我爸爸的右手有六个手指……”

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是从这个笑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尽力摆脱外界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即使孩子有不正确的观念,家长也要对孩子进行价值观教育,从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不要把你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孩子再小,也是一个个体,有自己的想法。作为父母,很多时候很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比如,当孩子提出以后想当一个拥有多种土地的农民时,父母很容易脱口而出:“当农民有什么好?……"

对于孩子来说,我真的不知道当农民有什么好,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未来的职业。当然,这种选择往往会根据孩子的经历而变化。可能当孩子觉得抓鱼很好玩的时候,就会说长大了要当一名抓鱼人。那么这个时候,父母是不是又要打孩子了?一般来说,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因为谁也不知道孩子最后会做什么。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尽快拥有成熟的价值观。即使这个价值在父母眼里不那么光彩,父母也要鼓励。

4.注意周围环境和自身对孩子理想的影响。

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对孩子也是如此。周围的生活环境如何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那么我们就想一想,孟母为什么要“三迁”?目的很明确,给孩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个故事,从中找到一些教育孩子的启示。

孟子小时候很调皮。孟母花了很大力气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起初,孟子和他的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学会了每天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跪拜哭泣,玩丧礼游戏。孟母看到这一幕,皱起了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孟母于是带着孟子搬到市场旁边居住。

当他到达市场时,孟子和他邻居的孩子开始学习商人如何做生意。鞠躬迎客,招待客人,与客人讨价还价。多么精彩的表演啊!孟母知道这一点,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住!所以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有秩序,有礼貌,喜欢读书。这时,孟子的母亲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这就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孟母培养孟子的苦心,也看到了孟母的智慧。她在几千年前就知道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成功避开了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孟子这样的思想家。可见,作为父母,在孩子还没有确立价值观的时候,可以经常带孩子到一个不同的环境,接触一些有抱负、有目的、积极向上的人,帮助他们融入其中,让孩子也能树立远大的志向。

5.给孩子一个关于理想的暗示。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看来这些孩子天生无忧无虑。当然,这种“无忧无虑”也不是什么好事。

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该怎么办?当然方法很多,但都不外乎一件事:给孩子一个理想的暗示。也就是父母通过给孩子暗示,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理想,树立自己的价值观。

小峰本来就是一个无忧无虑没有理想的孩子,他的生活明显分为吃饭休息玩耍上学三部分,其他的什么都没有。父母对此很紧张,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没用,因为孩子总是抗拒父母的想法。

最后,小凤妈妈决定给孩子一些提示,让小凤找到自己的理想。

说到做,那天小峰的妈妈问小峰:“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小凤天真地回答:“等我长大了,我会帮妈妈洗衣服,帮爸爸买鞋。”

妈妈知道小凤误会了意思,但还是给了小凤一个肯定的回答:“嗯,小凤真孝顺,那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呢?”

小凤想了想,答道:“卖煎饼的!”

小凤妈妈知道这几天小凤天天吵着要煎饼,大概和这个有关。离家时,小凤的妈妈有意识地指着蓝天对小凤说:“小凤,你看这蓝天多美啊。蓝天上飞翔的鸟儿一定很快乐。”

小凤看了一会儿,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变成一只鸟,但是我没有翅膀!”"

妈妈:“你没有翅膀,但是我们会飞,我们不是还能飞上蓝天吗?”看,杨利伟叔叔不仅能飞向蓝天,还能飞向月球!"

小峰:“妈妈,等我长大了,我要做杨利伟叔叔一样的工作,飞向月球。”

妈妈:“杨利伟叔叔的工作叫航天员。你长大后想当宇航员吗?”

小云:“是的,我想成为一名宇航员。”

听到孩子的回答,小云的妈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在以后的生活中,小峰除了吃和玩还有一个爱好:看科普书籍。

现实生活中,没有理想的孩子不在少数。如果孩子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妈妈不妨给孩子一个暗示“当老师可以整天和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在一起”“当医生会被尊为‘白衣天使’”...如果孩子对这方面感兴趣,自然会把这些定为自己的理想,并努力去实现。

6.知道如何激励孩子

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会讲一些意想不到的理想,比如当面包师、空调清洁工、环卫工人等等。这个时候,妈妈们不要因为孩子的理想太俗,就批评孩子的理想。其实经过母亲的正确鼓励,孩子的理想很快就会回到正确的价值轨道上来。

当妈妈问浩浩他的理想是什么时,浩浩一本正经地告诉妈妈:“我长大了要当面包师!”"

妈妈吃了一惊:“这是什么理想?”然而,她耐心地问郝好:“你为什么想成为一名面包师?”

浩浩天真的回答说:“因为我知道我妈妈喜欢面包,所以我要给她做世界上最好吃的面包。”

浩浩妈妈听了孩子的话,心里酸酸的。她知道孩子是为了自己,就对浩浩说:“浩浩真好。等你长大了,你会做出世界上最好吃的面包,送给那些孩子的妈妈,让她们知道世界上最好吃的面包是我们家做的,好吗?”

浩浩开心地回了一句:“好!”

郝好的母亲正在鼓励她的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世界上最好的面包,而不是做一个普通的面包师。另外,家长要特别注意现代媒体对孩子理想的误导。一旦发现孩子受到一些扭曲价值观的影响,妈妈要及时做出正面激励,引导孩子的价值观走上正轨。

7.杜绝孩子的“幻想”

有些孩子的理想属于“幻想”,光说不练。在这种情况下,妈妈们应该想办法让孩子借助外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比如孩子说想当科学家,你可以带他去参观一些科研单位,甚至一些科技馆,给他看一些场景,让他不再空谈,不得不努力创造条件去实现理想。最好是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你现在还停留在幻想阶段,你会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

楠楠是个淘气的男孩。当有人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时,他总是回答:“我想当警察,抓坏人。”但是大家上课的时候,他还在玩沙子和水枪,完全不把老师的话当回事。

楠楠的妈妈知道,楠楠所谓的理想现在只停留在幻想的阶段。如果继续下去,很可能楠楠会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甚至长大后会变成“空想家”,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为了杜绝孩子的幻想,楠楠的妈妈通过朋友把楠楠带到了一所警察学校。在警校,楠楠终于看到了“警察是怎么训练的”。楠楠的妈妈趁机教育楠楠:“楠楠,你长大了不想当警察吗?那你就要像这些师兄师姐一样,每天好好练习,好好学习!”

楠楠:“妈妈,我知道。”

果然,从那以后,楠楠成了一个很有上进心的孩子,有时候甚至会和爷爷奶奶一起去公园跑步锻炼。

楠楠妈妈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8.杜绝孩子的虚荣心

虚荣心对人的腐蚀很大,尤其是对孩子,这种影响更加明显。现在社会处于物质相对丰富的阶段,孩子的物质要求容易产生攀比的心理。

暑假快结束了。小满的妈妈正在帮孩子准备上学的东西,但小满说她不想去上学。这让小曼妈妈觉得很奇怪。小曼以前很喜欢上学,学习成绩一直很犀利。为什么孩子过了一个暑假就不想上学了?你真的心碎了吗?妈妈没有想太多,直接问小曼:“你为什么不想上学?”

小曼眼里含着泪:“我就是不想去,因为同学会笑话我!”"

妈妈:“他们笑你干嘛?”

小曼泪流满面,哭着对妈妈说:“他们都嘲笑我的‘旧帽子’,因为我的书包背了一年了,还没换过。”

妈妈也这么认为。孩子的书包确实背了一年了,该换了。于是她带着孩子去买了新书包,孩子高高兴兴去上学了。

但是几天后,小满让妈妈给自己买了一个新的铅笔盒。

过几天,新的卷笔刀...

新衣...

新鞋...

一把新伞...

新书包...

没完没了,当然小曼的成绩开始一落千丈。

孩子虚荣,爱和别人攀比,家长该怎么办?这就需要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注意技巧,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比如巧妙运用故事引导,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励志故事书,也可以用故事引申出的道理,让孩子更早的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坏的行为。方法很多,但目的应该只有一个:让孩子远离虚荣和攀比。

作为父母,不要因为爱孩子就满足孩子的虚荣心,帮助孩子和同学比较。对于孩子来说,这不是一种爱,而是一种误导。父母的这种行为很容易导致孩子陷入攀比的深渊而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