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需要每天做还是隔天做?

中医针灸的主要疗效

针灸是一个很熟悉的东西,对我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帮助。经常针灸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调节阴阳失衡,但是针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只有正确的针灸才能保证我们的健康。那么中医针灸的主要治疗作用是什么呢?请看下面的介绍。

1,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

属于阴虚阳亢证。根据“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原则,宜滋阴潜阳,取肾经阴虚之腧穴太溪穴,针刺补之法;取足厥阴肝经穴位间连线,针刺泻下。

2.脾阳虚引起的慢性腹泻。

属于阳虚阴盛,宜温阳散寒,取太阴脾经穴位阴陵泉等穴位,以针灸为辅。因为阴和杨灿是相互转化和影响的,所以在治疗阴时要考虑阳,在治疗阳时也要考虑阴。调和阴阳时,常采用“以阴引阳,以阳引阴”的方法,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木穴、备俞穴调理脏腑的阴阳。

3、强身祛邪

疾病的发展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是由正气和邪气的强弱决定的。恶胜于常病,胜于恶则病减轻。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良性转归不可或缺的。针灸治疗在于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4、疏通经络

经络系统分布于全身,纵横相连,出入交叉,沟通表里,联系上下,构成人体的血液循环通道,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经络不通,脏腑四肢失温失养,气血不通,则疾病众多,或滞或瘀,或虚或实,或寒或热,或气血失调,或阴阳失调。

针灸可以利用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能来治疗疾病。根据经络与脏腑的生理病理关系和相互影响机制,在经络的分布路线和接触范围内选择一些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使经络畅通,运行适度,气血调和,阴阳平衡。

针灸虽然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随时做的。以下几点应该牢记在心。

1,过度饥饿,疲劳

针灸要在休息和吃饭后进行,否则容易引起头晕。头晕的表现是突然精神疲劳、头晕、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如有此类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一般针病患者躺下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2.针灸引起的疼痛主要是针刺入皮肤时引起的。

针灸师可以将大部分疼痛减轻到完全可以忍受的轻微程度。第一次接受针灸的患者请不要紧张,尽量放松,以利于针灸。针刺入皮肤后,一般患者会感到针下酸、麻、胀、重,或感到热、冷、痒、抽搐、蚁形,部分穴位有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电击或针感传导、扩散等其他现象。这是正常的针刺反应,中医上称之为“上火”。

3.针灸操作时,患者应采取舒适自然的体位。

否则留针过程中容易疲劳;留针时四肢不要再动,以免出现折针、针体移位等不良后果和误伤组织。有些病人会有一些局部不适,通常在几个小时内消失。

4、如果针刺入皮肤后感到疼痛。

可能是针尖碰到了血管,请告诉医生,以便调整针刺方向,避开血管。针灸有时候会碰到小血管导致出血,这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一些影响美观的部位,对人体无害。针孔处出现小血袋时,应用力按压3分钟以上,局部小块呈青紫色,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逐渐消失。

5、针灸针应闭目养神。

看书、看报、手机聊天会降低针灸的疗效。

6、针孔皮肤要保持清洁。

一般注射后2小时内不要沾水,以防感染。用火针、针刺、刺血或耳穴割治疗区。一般针眼当天不要沾水。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容易被感染,需要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

7.使用烤灯或艾灸时。

在局部穴位保持舒适温暖的感觉为宜。如果感觉太热,要及时告知医生,以免烫伤。如果患者皮肤感觉功能下降,也要告知医生,以免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烫伤。拔罐离罐时一般不超过10分钟,否则容易形成水泡。请患者配合医生记住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