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山版权增加一米

1995年,来自北京“东村”艺术区的10名自由艺术家、苍鑫、、祖挂、马宗银、马、文、、和段共同创作了《无名之山升高一米》,不仅成为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经典。10男女艺人全裸出镜。按照体重的顺序,从下到上依次是3,2,2,2,1,最重的人躺在最下面,最轻的人躺在上面,加起来就是1米的高度。

就是这样一幅“叠罗汉”,成就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据说这幅作品成名后,10位艺术家甚至为此发生了争执,因为有人认为这是自己的创意,应该归于一人。

那时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马刘明说:“那时候,东村的艺术家都是朋友,经常聚在一起吃饭或聊天,讨论艺术..曾经,大家都想做一个行为艺术,我们用你的话慢慢聊起了这个想法。最后经过讨论,大家就行动起来,很简单。”

10位艺术家每人征集200元稿费作为材料费。"也就是聘请摄影师、租车等的费用."马刘明说,“后来,我的朋友帮我联系了一辆车。我们去了北京西郊,门头沟的苗丰山,因为西边山比较多,所以很容易找到山。”

就这样,在一个春末夏初的下午(马说记不清具体日期了),65,438+00艺术家和摄影师爬上了无名山,开始创作这件作品。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毕竟有男有女。不同性别的艺人脱衣服会觉得尴尬吗?马刘明笑着说:“不会,因为我们之前做过很多行为,艺人自己也不会觉得不舒服。”

他们在脱衣服前都称了体重。最重的放在底部,较轻的放在顶部,以此类推。马说,之前,他们也想过能否一个个爬起来。“但后来我觉得底层的人承受的重量会太大,受不了。采用这种方式,比较稳定。”同时,艺术家们的目的是让这个“人肉塔”尽可能的高,效果好,所以没有使用更稳定的“4,3,2,1”四层叠加法,而是叠加了五层。马正好在中间一层,“我戴着手镯,你可以仔细看。我上面有两个女生,最上面的人是朱明。”

当时山顶风很大,还好不冷。躺下后,摄影师吕楠按下快门,连续拍了十几张。

就这样,这座无名大山“增加”了一米。

状态

对于版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负面。

如今提到这部作品,网上的介绍大多用的是这样的解释:它把人、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放在关怀与怜悯的维度上讨论原初的存在关系,在人体艺术上给出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经验”。

这个说法挺专业的,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总的来说,这些艺术家是赤裸裸地接触自然,接触不同性别的同类人;人体这个“万物之灵”团结互助,为这座由石头、泥土、植被构成的大山增添了一个小小的尖顶,表达了艺术家对自然的感受和探索,以及对同类的热爱和信任。还是那句话,看到他们这样做你不会惊讶,只是你自己想不到。

所有的第一次创新总是值得尊敬的。

马刘明告诉记者:“这件作品最早是在一本杂志上发表的,后来被其他艺术刊物介绍。”《无名之山高一米》并没有一下子成名,而是逐渐引起关注。对他们来说最著名的当然是1999第48届威尼斯国际双年展,为中国当代艺术赢得了满堂喝彩。这些65,438+00的年轻艺术家已经成为著名的重量级人物,包括摄影师和摄影师吕楠。

然而成名之后,几位艺人却为版权归属问题争论不休——到底是谁的版权?在那个年代,还没有版权这个概念。马·刘明坚持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它。原因有三:“第一,大家出钱买了200块钱的材料做这个作品,说明大家都参与了。如果有人打电话,费用应该由他支付;第二,照片刚发表的时候,联名机构签了10人的名字;第三,我们当时也有视频。在剪辑视频作品时,还标注了10人的名字。”

说起来,摄影师吕楠的做法很有远见——作品完成后不久,65,438+00名艺术家邀请吕楠共进晚餐。“他在饭桌上拿出了10张底片,每张底片都是单独拍摄的,彼此略有差异,比如有人的脚抬高了一点,有人的头转了一点,等等。换句话说,虽然看起来很相似,但每张底片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两张是相同的。”马回忆道。“他把10张底片混在一起,让我们随便挑。摘完后,他当着我们的面把其他底片都剪了。这种情况下,大家手里都绝版了,我们自己也能冲洗出有限的几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