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为什么这么火?奥运会能给一个国家带来什么?
第一,体育的影响
自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办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奥运会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体育领域,举办奥运会是一项单纯的体育赛事。这也是奥运会初具规模,还远未得到社会认可的历史时期的必然结果。此时奥运会对主办国的影响主要是普及和促进现代体育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奥运会由于参赛国家和地区少,涉及的资源有限,对主办国社会的其他方面影响不大。
第二,政治影响
二战结束后,形成了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奥运会也成为政治角逐的舞台。以1952年苏联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为标志,政治因素成为奥运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奥运会与政治制度、国家主权和声望的较量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大大小小的政治冲突。这一时期,奥运会主办国的政治意图日益明确,将奥运会视为追求国家政治利益、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比如1964东京奥运会,1972慕尼黑奥运会,都有很强的政治意图,旨在向世界展示日本和德国二战后重建的新形象。1988首尔奥运会让处于国际社会边缘的韩国得到了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打破了国际关系的坚冰,成为韩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0世纪末,冷战结束,但奥运会的政治影响力和主办国对奥运会的政治利用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结束,只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不再是重点,取而代之的是关注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第三,经济影响
二战后冷战格局的政治动机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奥运会规模大大扩大,举办成本大大增加。然而,奥运会的组织者(国际奥委会和主办城市)还没有找到适合这种规模的奥运会的经济运行模式。为了追求奥运会的政治影响力,主办国不得不投入巨大的经济成本,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1976蒙特利尔奥运会留给主办城市的高额债务,一度让奥运会难以为继。这种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变。65438-0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成功创造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作模式,充分释放了奥运会潜在的经济效益,对主办国经济发展和市政建设的助推器作用显著。于是在原有的体育和政治影响力的基础上,叠加了经济影响力。
第四,环境影响
在政治和经济力量的推动下,奥运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奥运会不仅给举办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留下了持久的后续影响,从而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引发相应的生态问题和后续发展问题。1991年,国际奥委会修改章程,将环境保护纳入其中,并成立了体育与环境专门委员会。自1994年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以来,主办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奥运会,并采取措施减少举办奥运会对环境和能源的负面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是和谐,因此这一理念不仅导致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而且涵盖了所有与和谐相关的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如精英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和谐,弱势群体的参与,大小国家的权利。奥运会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力量。
综上所述,奥运会的潜力是多方面的,可以用来促进社会不同领域的发展,对主办国的影响是多维度、全方位的。但是,举办奥运会自然不能给主办国带来预期的效果。组织者往往选择或着眼于自己的国情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使得奥运会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影响力。比如在经济影响方面,由于澳大利亚和美国经济总量的巨大差异,亚特兰大奥运会对美国的经济影响强度远远小于悉尼奥运会对澳大利亚的影响强度。再比如首尔和巴塞罗那以城市更新为目标,而洛杉矶和亚特兰大在这方面的需求不大,所以这几届奥运会在市政建设的改造上有明显的差异,这当然也影响了受益于这几届奥运会的产业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