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治疗仪是什么样子的?
微波治疗仪是指频率在300MHZ到GHZ的电磁波。265438+30年代,医学工作者发现了微波的生物效应。在临床上,微波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两类,即微波诱导热效应和非微波诱导热效应。微波治疗仪使用的微波热疗是一种非接触式加热方式,不存在电接触造成的热和电灼伤的可能。由于各种技术的改进,微波治疗可以在门诊完成,不需要麻醉,简单安全。
原则2
非电离——微波的量子能量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不改变物质分子的内部结构(只改变其运动状态)。短波和超短波都属于电磁波,但与微波相比,由于频率大大降低,临床效果大不相同。人体的血液、淋巴液、脑脊液对微波有特殊的吸收作用。比如在电极的作用下,脂肪与肌肉的温升比约为9比1,人体皮下有一层脂肪,所以脂肪吸收过多的电磁能产生热量,必然会阻碍电磁能在深层组织的作用。而微波对人体脂肪和肌肉的产热比例接近1到1,所以微波的热效应更均匀,在更深的肌肉层仍有显著的热效应。微波生物学的临床治疗机制微波热效应人体组织由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组成。这些物质可以有不同的电特性,如人体内的钠、钾、钙、碘、铁等无机离子。它们在微波电磁场中突然被吸引和排斥,形成电场方向的振动。在振动过程中,离子和周围介质之间的摩擦会产生热量。人体的胶体组织是不导电的,但是有些胶体颗粒吸附周围的离子会导电,形成带电胶体。这些物质在微波场的作用下也会产生类似离子的摩擦和碰撞运动,产生热量。人体组织中的肌肉、脂肪、蛋白质、内脏、血液、淋巴都是电的电介质,它们含有大量的水分。水是极性分子,水分子的正负中心重合,所以通常不会表现出电特性。在微波电磁场下,水分子被极化,水分子的正负中心不重合。电学中的电偶极在高频场的瞬时场方向上形成并重新排列,使其急剧旋转,产生摩擦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