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玉兰下的裸女日记

在早春和三月开花的玉兰,当春风吹拂时,洁白如玉,芳香如蓝。人们——当他们看到它的时候,他们知道春天来了,不会再有冰冻。

认识曾鹏飞是一个偶然。一年前的7月21日,天气非常炎热干燥,白光刺目,酷暑难耐。

回到会昌,我去了县委大楼,我来到一楼右侧的一个房间,那是徐佳的“文联秘书长办公室”。

名头很响,但是房子挺简陋的,没有空调。屋顶上挂着一台吊扇。一打开,吊扇就像醉汉一样左右摇摆,很吓人。

那一天,经常下乡的徐佳正好在那里,远道而来的客人都留了下来。

难得见到他。他非常热情和有礼貌。他奉上一杯热茶(那个地方其实没有冰水),心里一团火,越来越热,越来越焦虑!

拿出两本书(劣质书,不值一提),自己写的。像往常一样,徐佳受到了表扬和鼓励,这让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聊了没多久,一个中年男子闪进门来,中等身材,朴实温和,身材略瘦,有一双眼睛。他在徐佳对面的空座位上坐下,拿起我的书翻了起来。

“曾主任……”

徐佳说了些什么。

“你是曾鹏飞吗?”

我突然意识到,这就像是一个爆裂声。

“是的”

他点点头,一边继续看着书,看得非常认真细致。

“你在政府工作十多年了吗?”

“啊!是的。”

真实情况是快十年了。当时我的信息比较笼统模糊。

其实我不认识曾鹏飞。我从未见过他。但我们一见面就能直呼对方的名字,真是奇迹。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办法说。

每一个知己都有千杯酒,就这样,我们相遇了,交谈了。

曾鹏飞的“椅子”是一把半旧的藤椅。平日里,有一个著名的女人。最近,她成立了一个文化沙龙,规模大得惊人。

那时候斯里兰卡人民已经走了,在阴影里还能看到一些童话。

看到我们“退缩”的不是曾鹏飞。我猜就在那一刻,他知道我要来了,就过来说话了。

那天我们一拍即合,谈得很好,从“秘书室”到“文明办公室”,因为“秘书室”没有空调,温度也不是很宜人。

我们在有凉风的文明办聊了很久,从3点半聊到5点,聊了两节课。

从文学策划到文学美学,从文学构思到文学创收,从会昌文学到中国文学,再到世界文学,曾鹏飞是一个对文学有着非凡敏感度的人。他的内容之庞杂,知识之广博,涉猎之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后来才知道,曾鹏飞是会昌文化圈的名人。除了文学造诣,他还精通书法,还是县书协主席。

从这个角度来说,曾鹏飞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在那个崇文崇儒的小城,真的是名副其实。

那一天,当我离开安静的院子时,我注意到大楼的中门旁边有一棵玉兰树,紧挨着政府办公室的窗户。它又高又直,枝叶繁茂。春暖花开的季节,院子里早已飘满了玉兰的幽香。

回到赣州后,我充满了激情和不安的心情。我花了三天时间写了一篇五千多字的散文——《从县委到作协》,记录了去县委的全过程。

曾鹏飞看到这篇文章,很喜欢。他在电话里无数次提到这件事,直到一年后。

去年冬天,他来参加一个会议,住在金赣宾馆。下午三点给我打电话。没想到,我匆匆赶到了那里。

这个过程非常曲折。我先坐车,一路掉头停车,找了好几个地方,因为在电话里,我把“金赣宾馆”听成了“贾俊宾馆”。我们到达静安时已经是下午四点了。

步入酒店房间,曾鹏飞正坐在小沙发上,静静地看着电视。

那天,我们一直聊到晚上八点。除了吃饭,用了半个小时,所以我们聊了三个半小时。

这是两个人的文化沙龙,世界上最小的作品工作坊。

曾鹏飞是文学的虔诚信徒。他有精辟独到的文学见解。此外,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文学策划、文学创作都是他的强项。我常常在想,我们身边有多少像曾鹏飞这样的人?

到目前为止,我见过曾鹏飞的次数很少,累计不会超过五次,因为我很少回去,他也不怎么下来。偶尔打个电话,聊聊天,但电话那头经常“打不通”,因为他是领导。就领导而言,要忙政务,要迎下乡,要开会。

玉兰花谢开了,等候在玉兰花下,是那样的殷切。十年了,曾鹏飞在那个窗口,在政府办主任的椅子上,等了十分之一个世纪。

十年风风雨雨,想都没想就忘了。

十年,如一眨眼。窗外的玉兰从一株小苗长成参天大树,而玉兰下的孩子依旧,继续着他的事业,默默等待,做着他该做的事,传播文明之光,传递文明之火,传承文明之剑!

讴歌美好、传播道德、弘扬正气是文明办的职责和使命,也造就了文明人崇尚文明、热爱文学的良好风尚,曾鹏飞就是其中之一。

在我的记忆中,曾鹏飞不仅擅长文学策划和文学评论,还是他的第二专业。

我的很多手稿、小说、散文他都看过,总计不下50万字。每一个重要的章节,发现一些亮点,他都会及时回复,打电话评论。一般来说,要先肯定,表扬,加油,然后指出一些不足,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曾鹏飞的意见都是精辟中肯的。

写作初期,我犯了很多策略上的错误,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小说上。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整体战略受挫,导致毫无收获,经济吃紧。

我从痛苦的经历中吸取了教训,冷静了下来。经过反复考虑,我决定进行战略调整,缩短战线,由“长突破”改为“短突破”,把散文和短篇小说放在刀尖上,把散文放在刀尖上。流派瘦身,重点突出,实力参差不齐。

我和曾鹏飞沟通的时候,电话里,他马上反应过来,脱口而出,只说了五个字:“船掉头了!”

高度集中的理论和精准深刻的眼光,是一个文化策划人与生俱来的天赋。

如果说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么后来发生的事情,影响之大,足以改变一个文人的轨迹,改变他的人生历程。

说到文学,从古到今,惯性思维都是“君子穷”。学者永远不要谈钱,也不必谈钱。好像他们谈钱就不会成为文人,还会沾染铜臭,少了一点书卷气。其实这样的断言是极其无知的!这其实是把文人推向深渊,把文学推向死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曾鹏飞深知其中的道理。他为此煞费苦心地策划了许多点子。

诚然,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想法在实际市场中并不受欢迎,未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在那个灰暗不堪的日子里,在那个挣扎的年代里,在这样一条曲折的文学道路上,曾鹏飞点燃了一支蜡烛,给了人们无限的勇气和希望。

换句话说,学习好了就当官,但那是政府文人的事,这个规律放在草根作家身上不一定行得通。

对于草根作家的辛酸,曾鹏飞一直有着太多的同情、理解和支持。

曾鹏飞的定位不高官场,庄严的会场,实惠的名利场。并不是朋友偶尔客串,走过场,鼓掌,然后跑路,中途退出,就没有消息了,最后是一片沉寂。

对文学来说,他是一种信任,一种信仰,一种信念。涓涓细流,微风习习,温情脉脉。

简而言之,为了朋友;一言以蔽之,对于我的家乡;广义来说,对社会而言。

简单的哲学和简单的道理融为一体,但现实中,有人懂,有人不一定懂,有人无知,也不是每个人都是曾鹏飞!

每年早春,白玉绽放的灿烂、洁白、醇香。

玉兰下的裸体小孩,传递着文明之火,放射着无限希望之光。

艰辛的探索,上下求索,经验的沉淀,一条笔直的小路,终于浮出水面。旅行的痛苦,迷茫的痛苦,饥寒交迫会在一夜之间变成一朵黄花。

文化下乡,宣传三农,促进旅游。用纪实、生动的笔法,揭示了淳朴的乡村、繁华的新村、淳朴的民风、美丽的风景,以及无数扎根于土壤深处的勤劳的农民工。

一种新的文学模式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学题材萌芽了!

诚然,作家不能做市场的奴隶,但只有把文学和市场捆绑在一起,文学才能走下去,走得更远,否则,文学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被动的流水,没有根基的建筑。

曾鹏飞是这一思想的发现者、倡导者和领导者。

召唤世界的生命都是为了利润,铁的法则已经汇成滚滚车流,流向无尽的远方。

在车流中,有人愿意退出,做一块铺路石栖居码头,看着风雨渐暗,涛声依旧,潮起潮落。

伟大的思想,就像玉兰花,洁白晶莹,芳香四溢,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发酵、传播、升华。

作为一个发现者,他对家乡的真诚就像那棵玉兰树,屹立在家乡的土地上,扎根在每一个探路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