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和日本制造的质量这么好?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德国和日本这两个主要战败国的经济崛起。德国和日本都是后发工业国,走的是自上而下的工业化道路。

德国在65438年至1980年是以电力和化学工业为标志的“新工业”的领导者,并在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市场的头号贸易强国,“德国制造”开始享誉世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效仿德国,被称为“东方的普鲁士”。

从更深层次来看,两国都擅长出口制成品,生产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国经济中都有一些大型工业联合体,相互参股,有大银行的支持。这种产业组织保证了相关产业上下游的紧密合作,有利于协同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

两国都致力于建立严格的工业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从1960到1980,德国和日本在汽车、家电等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彻底打败了生产标准化大众产品的美国,而日本企业依靠精益管理和灵活的员工工作协调,更擅长生产高品质的系列消费品。

德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市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同时也使德国成为“双高”(高使用价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出口大国。德国制造,像一个老品牌,历经百年磨砺,色泽不变。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已经成为德国企业的一种潜意识,是一种没有太多外界约束的自动表现。

德国制造的优势不在于价格,而在于质量、解决问题的诀窍和良好的售后服务。

青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2000年,德国商人亨利安在青岛投资生产大型齿轮。2010年6月,亨利80岁的父亲来到青岛。父子二人到江苏路基督教堂时,看到教堂的钟在正常工作,这位80岁的德国老人非常激动。原来这个钟是100多年前德国著名钟表制造商J.F.WEULE生产的。这家手表制造商使用的所有齿轮都是由亨利安佳提供的。

亨利·安说:“按照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这些齿轮没有任何问题,它们还可以再用300年。说到保养,恐怕就是我的曾孙辈了。”

的确,德国制造已经成为高品质、高技术、高质量的代名词,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是什么让德国制造拥有坚如磐石的质量保证?是什么让德国人经过多年的打磨,依然保持着当初的品质追求?

文化遗产

德语“职业”的意思是“职责”

德国传统哲学深深影响了德国企业行为——追求完美。

在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承中,造就了德国人核心的“理性严谨”的精神文化。

细心的人会发现,德国产品介绍中很少出现“品质一流”、“质量保证”等口号。因为追求产品质量已经成为德国企业的一种潜意识。

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与国家的传统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可以说,德国企业文化是国家文化的缩影。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德语中的“职业”一词就是“职责”的意思。这意味着德国人把对上帝的忠诚移植到了对职业和工作的奉献上。体现在企业管理上,企业经营不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遵守企业伦理,制造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与生俱来的义务。

德国人具有严谨、冷静、内敛的民族性格,愿意遵守自己的规章制度,并以此为荣。在德国,人们把遵守法律作为最高的伦理原则,普遍存在求稳怕乱、安于现状、自满自足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德国古典哲学和文化传统直接相关。

18世纪后,德国创造的人类文明让世界惊叹。在思想艺术体系中,有康德、莱布尼茨、马尔库塞、叔本华、尼采、费尔巴哈、黑格尔等庞大而伟大的哲学家。德国传统哲学深深影响了德国企业行为——追求完美。

这种完美的哲学追求由探索事物本质、确定长远策略和适应外部环境三部分组成。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今天的企业中仍然适用。

在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承中,造就了德国人核心的“理性严谨”的精神文化。严谨、保守、多变、自省深深植根于德国的民族性格中,就像德国自己的民族语言一样,复杂而准确,语法和词汇不能有丝毫模糊,界限分明,黑白分明。这种一丝不苟的个性成就了德国制造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