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灌南风土人情

灌南是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四市交界处。东与盐城响水相连,南与淮安涟水相连,西与宿迁沭阳相连。全县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63平方公里,耕地89万亩。辖14个乡,245个村。老区灌南——海西县始建于公元前90年,是我国建县的开端,故称“海西故国”。灌南是革命老区。1928,新安镇成立党支部。长期的革命斗争孕育了芮兴文、惠毓玉、、孙存楼、孙、唐书鸿、等一大批革命老战士。195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灌云县、涟水县部分乡镇设立灌南县,属淮阴地区。1996年9月淮阴市划归连云港市。绿色灌南——土壤肥沃,林木葱郁,农业资源特色明显,是全国知名的优质棉花基地县、优质粳稻生产县、江苏省首批生态农林实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这里被誉为泡桐、山药、浅水莲、蘑菇、猪的故乡。工业方面,酿酒、木材、机械、棉纺等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汤沟酒、压铸机、普罗维登斯消防设备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声誉。平安灌南——灌南人勤劳勇敢,淳朴善良。长期以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2003年,在全省创建平安区活动中,我代表连云港市接受了省级检查验收,首批荣获“社会治安平安县”金字招牌。地势西高东低,海拔3 ~ 4米,灌溉口附近只有1.7米。地势西宽东窄,形似盛开的牵牛花。全县总面积102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63平方公里,耕地77万亩。县内土壤属潮土,根据地貌特征可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农业类型。即:灌河淤泥农区,包括堆沟港、五队、田楼、长茂、北陈集、大全、张店、三口、张湾,以及三个良种场和渔盐所。土壤主要是粘性盐渍潮土,又称新淤泥。盐西垂直土壤农业区包括白枣、汤沟、孟兴庄、李记、六塘五个乡镇,以及蚕桑场和县城果园。土壤属于黄潮土,又称无盐老淤泥。东南沙质碱土农业区,包括胡硕、新安、花垣、辛集、白鹿、逍遥、新安镇和县农场、北洋果林场等单位。土壤质量以碱性潮土为主,全县土壤质量较好,发展农业生产潜力较大。灌河位于连云港市南端,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也是唯一一条干流上无水闸的黄金入海通道。干流全长74.5公里,平均河宽350米,水深7-11米。长江、淮河可通过延河、京杭大运河到达,黄海、东海、渤海、南海可直通日韩。对海河、江河、河流、土地具有良好的集疏运条件。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资源优势,专家称关河堪比德国的莱茵河和英国的泰晤士河,是“苏北的黄浦江”。流域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包括灌南、灌云、响水、涟水、沭阳、滨海、阜宁、淮阴、泗阳、宿豫6个市、县,共10个县,人口约10万。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8℃,最冷的65438+10月平均气温-0.6℃,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6.9℃。年无霜期212天,年降水量约660mm。冬季有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正常年份雨雪少,春季降雨少,有寒流。夏季有冰雹,7、8、9月盛行东南季风,雨量充沛,偶有台风、暴雨和龙卷风。农产品资源灌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除优质林、优质稻麦、优质棉三大主要产品外,山药、浅水莲、食用菌、泡椒、鸭蛋、粉丝、螃蟹、仔猪等特色农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灌南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国家生态示范区的创建进一步优化了生态环境。走遍灌南,树木葱郁,空气清新。“白天没有村,晚上没有灯”,是一个天然的森林公园。横跨全县东西的十万木易河,是灌南又一独特的景观和生态资源优势。绿草如茵,羊群如云。放眼望去,好像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万亩无公害蔬菜经济带,百万只草食动物养殖区,给伊河滴水带来了生机。水资源是由15条干涸的河流组成的河网,使灌南县渡河入海,风帆无数。堆沟港背靠大海,是串联海河的珍珠港。它被称为灌南的“母亲河”,可与德国的莱茵河相媲美。两岸风景优美,张武河与六塘河交汇处的张武河生态公园,碧水蓝天,树木葱郁,田园风味浓郁,待开发旅游休闲。境内水面654.38+0.5万亩,鱼蟹肥鲜,藕香满塘,是发展水产养殖和水生蔬菜种植的绝佳条件。灌南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优良,是城乡居民的健康之源。土地和资产存量资源该县土地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是经商、办厂、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近年来,一些中小企业的重组改造形成了2亿多元的企业存量资产,可以出租、出售、合作,发挥应有的作用。劳动力资源灌南县农村劳动力约35万人,外出务工人数超过65438+万。全县劳务输出已成为一个产业,建筑工程、针织服装、家政保洁等劳动力在苏南、杭州、大连等大中城市享有较高声誉,发展了自己的劳务输出区域品牌和行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