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小贴士

1.种草莓有什么常识?

一般是1种。

草莓适合种植在阳光充足的疏水性土壤中。土壤深度约为8-10英寸。

2。对于大草莓,行距应为12英寸,株距约为18英寸。

要及时去除植株的藤蔓,以利于草莓结果。草莓的生产是有周期性的,所以最好在种植的前几年培育一些新的植株。

3。如果不喜欢管理草莓,可以每隔18-24寸种一颗草莓,让草莓遍地开花。

当然会有点乱,草莓也不大。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可以适当去掉一些藤蔓。

4。秋天,植物应该覆盖一层土壤以防止霜冻。

土壤冻结后,你可以在植物上撒3-4英寸的干草。第二年春天,当新叶长出时,它们被移到干草上。

当天气温暖稳定时,除去植物表面的覆土。但是要在行间留一些干草,防止杂草生长,保持土壤水分。

2.种草莓有什么常识?

普通种植

1。草莓适合种植在阳光充足的疏水性土壤中。土壤深度约为8-10英寸。

2。对于大草莓,行距应为12英寸,株距约为18英寸。要及时去除植株的藤蔓,以利于草莓结果。草莓的生产是有周期性的,所以最好在种植的前几年培育一些新的植株。

3。如果不喜欢管理草莓,可以每隔18-24寸种一颗草莓,让草莓遍地开花。当然会有点乱,草莓也不大。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可以适当去掉一些藤蔓。

4。秋天,植物应该覆盖一层土壤以防止霜冻。土壤冻结后,你可以在植物上撒3-4英寸的干草。第二年春天,当新叶长出时,它们被移到干草上。当天气温暖稳定时,除去植物表面的覆土。但是要在行间留一些干草,防止杂草生长,保持土壤水分。

3.关于草莓的知识

叶子上有很多斑点,所以要先确定为什么会发病。

以下是几种可能引起黄斑的疾病。1.草莓褐环斑病1。分布危害草莓褐环斑病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在我国各草莓产区也很常见,部分地区病害严重。

主要危害叶片,果梗、叶柄、匍匐茎和浆果也可侵染。2.病原体和症状是半翅目、蚧总科、拟茎点霉属(树茎点霉属)真菌(Ell et ev。)、树茎菌属真菌(Ell et ev。)H.W. Anderson为其异名,分生孢子浅棕色,球形。

受害叶片起初出现红褐色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近椭圆形斑块,中心为褐色圆斑,圆斑外为紫褐色,最外缘为紫红色。疾病与健康界限明显,后期在病斑上可形成褐斑(病原菌分生孢子),多呈不规则轮状排列。当几个病斑融合在一起时,大面积的叶片组织会死亡。

当病斑发生在叶尖和叶脉时,叶片组织常呈“V”形死亡,也称草莓“V”型褐斑病。3.该病的规律是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叶组织或病残体遗留的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年初的传染源。

越冬病菌在第二年6-7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被雨水溅到空气中进行初侵染,病部继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反复再侵染,使病害逐渐蔓延扩大。雨季后半月至9月高温期,特别是25~30℃的高温高湿季节,平畦灌连作栽培、利红大拿等感病品种发病严重。

4.防治方法(1)选择辛星、华东5号、10等抗病品种。(2)种植前,将幼苗的病叶摘除并焚烧,用500倍的70%甲基托布津浸泡幼苗20分钟。药水干了以后再种,可以减少第二年的病源。

(3)每隔10天喷施200倍的2%农康120水溶液,或800倍的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倍的40%多硫悬浮剂,或200倍的27%高脂乳剂混配600倍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草莓细菌性叶斑病1。分布危害草莓细菌性叶斑病最早发现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现已在美国其他地区及澳大利亚、委内瑞拉、意大利、新西兰、巴西、希腊等地发生。

主要危害叶片、果柄、花萼和匍匐茎。2.病原与症状草莓细菌性叶斑病又称草莓角斑病、草莓角斑病,是由草莓黄单胞菌引起的。

黄单胞菌属于草莓黄单胞菌,属于细菌。初侵染时,叶片下表面出现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点,斑点扩大后呈角状,也称角叶斑病或角叶斑病。

病变在被照亮时是透明的,但在反射光下看是深绿色的。病灶逐渐扩大并融合成一个整体,逐渐变得红褐色、干燥;湿度大时,叶片背面可见细菌脓,干燥条件下成膜。病斑常位于叶片的尖端或边缘,发病后叶片常萎缩断裂。

严重时,植物的生长点会变黑并死亡。3.随着草莓繁殖材料的引入,这种疾病迅速蔓延。

病原菌在种子或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带菌种子播种时,幼芽会在地下侵染,使幼苗无法出土。虽然有些可以出土,但出土后很快就死了。

在田间,因灌溉水、雨水、虫害或农业操作造成的叶缘伤口或水洞侵入病害并传播。病原菌首先侵入少数薄壁细胞,然后进入维管束上下蔓延。

发病最适温度为25~30℃,气温高、多雨或连作、地势低、灌溉过度、排水不畅、人为创伤或虫伤的患者更为严重。4.控制方法(1)通过检疫,防止疾病传播。

(2)除去枯枝和病叶。(3)减少人为创伤,及时防虫。

(4)种植前每公顷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25公斤或40%拌种粉消毒150公斤水和1.500公斤细土。(5)加强管理,苗期勤用小水灌溉,降低土壤温度,雨后及时排水,防止土壤过湿。

(6)发病初期喷施200倍杜瑞铝铜溶液,或200倍2%农抗120水溶液,或3000-4000倍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或500倍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每隔7-10天继续防治1次。收获前3天停药。

3.草莓褐斑病1。分布危害草莓褐斑病,又称草莓褐斑病。在我国深圳等部分草莓产区发生,主要为害叶片。

2.草莓根瘤蚜的病原和症状。它叫草莓伞,属于真菌亚科。

叶片初侵染时出现暗紫褐色多边形斑点,膨大后变为灰褐色,边缘颜色较深,后期斑点上有时有环痕,斑点直径约5毫米。致病规律: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在患病草莓上越冬,第二年春季雨后会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和灌溉水多次传播侵染和再侵染。生产上5-6月病害严重,尤其是美国6号品种。

4.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品种,如保交早生、新星、全明星。(2)栽植前,除去幼苗的病叶,用70%多灵500倍液浸泡幼苗15~20分钟,然后取出晾干后栽植。

(3)发病初期,喷洒1倍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或75%百菌清600倍,或速克灵500倍,或每隔5~7天喷洒1倍2%的。收获前3天停药。

4.草莓叶疫病1。草莓叶枯病,又称紫斑病和焦斑病,在中国广泛存在。主要侵害叶片,是草莓叶片常见病害之一,有时相当严重,叶柄和果柄也可感染症状。

2.病原和症状病原为masonina potentilllae(de * * * Azieres)Magn,性期为diplocopon Earliana(ellet ev。)Wolf,属于子囊菌亚科,acervulus散布或聚集在叶片上。叶枯病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4.你学会了一些在家种草莓的小技巧吗?

盆栽草莓的栽培技术:

1.盆栽整地:选用优质园土、腐殖土、有机肥,按照3:1:1的比例混合,备用。准备中不要用种植草莓的土壤,防止连作病害的发生。

2.足跟内插:8月中下旬,选择健壮的幼苗,将足跟内插在小花盆中。草莓苗要求三叶一核,根系发达。栽培深度要浅而不露根,深而不埋心。种好后放在阴凉处5天左右。延迟出苗后,保持盆土在阳光下干燥湿润,但不能太干燥,以免影响生长。

3.种植:5438+10月初,种植在直径20 cm左右的花盆中。先用瓷砖做底,取培养土放入盆中,略压实,高度为花盆高度的一半。取3-4棵草莓苗,背部向外弯曲种植,种植后浇一次水,方便缓苗。

4.种植后管理:水在草莓生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种植后,盆土一定要保持湿润,不能干燥,这样植物才能在很少的水分下健康生长。浇水时要从叶片下部慢慢浇,保持叶片干净美观。

5.花果管理:65438 10月下旬喷施赤霉素一次,促进花芽分化。花果出芽后要及时疏果。去除小的、腐烂的、患病的、畸形的花和果实,以及叶腋突出的侧芽,去除老的、患病的叶片,增加通风和透光。

5.嗯,我想查一下草莓的知识。

草莓(学名:Fragaria * ananassa Duch。)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10-40 cm。茎低于叶或近等长,密被张开,黄色柔毛。叶三出,小叶短梗,质地厚,倒卵形或菱形,上面深绿色,几乎无毛,下面淡白绿色,疏生毛,沿脉密;叶柄浓密开展黄柔毛。聚伞花序,在花序下面有一个短柄的小叶;花两性;萼片卵形,稍长于附属萼片;花瓣白色,近圆形或倒卵球形。聚合果大,宿存萼片直立并附着在果实上;瘦果顶端卵形体,平滑。花期为4-5月,果期为6-7月。

草莓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被誉为“水果皇后”。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PP、维生素B1、维生素B2、胡萝卜素、鞣酸、天冬氨酸、铜、草莓胺、果胶、纤维素、叶酸、铁、钙、鞣花酸和花青素。

特别是维生素C的含量比苹果和葡萄高7-10倍。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胡萝卜素、钙、磷、铁的含量也比苹果、梨、葡萄高三到四倍。

6.刚摘的草莓

你好!

你说草莓在20度会变坏。虽然刚摘的草莓很新鲜,但是草莓的保质期很短,在冰箱里只能保存1-2天。所以建议不要一次买太多。

草莓保鲜小贴士:

1.选择新鲜的草莓。草莓越新鲜,越容易保存。

2.采摘草莓时,注意不要碰撞,以免损伤草莓组织。

草莓不要一次洗完,吃多少洗多少,剩下的放冰箱。

4.草莓应储存在10以下,零度以上。

5.草莓也可以通过新鲜速冻保存,冻成冻草莓,可以保存很久。

6.草莓保鲜最好不要受潮。

7.草莓的种类

有一种叫覆盆子。

树莓是蔷薇科悬钩子属落叶灌木,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草莓基因转入野生树莓中培育的新型果树。营养丰富,色泽红亮,肉甜,香味鲜,肉味独特,被誉为第三代黄金水果。

你家乡的山里是不可能有这种转基因灌木的。一般来说,草莓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

树莓的相关特征如下:

1.根据现代营养学的分析,覆盆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每100克覆盆子含有22毫克铁和60毫克维生素C,与其他水果相比,覆盆子的维生素C含量比西瓜高10倍,比苹果和梨高8倍。因为维生素C是一种理想的抗氧化剂,可以预防癌症,树莓被称为“癌症克星”。

2.树莓富含人体可吸收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科技人员和消费者的重视和认可。悬钩子能补血、强肾、止夜尿。中医名方中有五子衍宗汤,其中覆盆子为盲用,对* * *量不足或行动力低下引起的男性不育症颇有疗效。

3.水杨酸、有机酚酸等物质是“天然阿司匹林”。长期食用覆盆子可有效保护心脏,预防高血压、血管壁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脆化破裂等心脑血管疾病;

4.它含有纤维素和果胶,是美容和长寿所必需的;对降低血压和血脂(胆固醇)有很好的作用;

5.含铁,能补血;

6.含有草莓胺,对白血病有效;

7.其花青素含量也较高,具有抗衰老作用;

8.除了果实,树莓更是周身之宝:根、茎、叶均可入药于茶,性平,可生津止渴除烦,还可补血、强肾、利尿;

9.富含天然覆盆子酮,减肥效果是辣椒素的三倍。在日本已被广泛应用于减肥瘦身产品中。

树莓中含有高含量的抗致癌物天然单宁酸,经加热、冷冻、浓缩加工后仍能保留其有效成分,因此树莓深加工产品也是预防癌症的有效食品。

8.草莓种植技术

第一,选择品种。大棚草莓应选择冬季休眠期短、开花结果早的品种。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目前凤翔在我处表现良好。其果形大,色泽鲜艳,含糖量高,是我镇种植的主要品种。

第二,选地施肥。宜选择透气性好、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沙土,前茬最好是水田,能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种植前翻地30厘米深,每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5000公斤,优质饼肥100公斤,硫酸钾复合肥50公斤,尿素30公斤。草莓是喜肥作物,结果期长,施足基肥非常重要。后期随着果实产量的增加,需要追肥或叶面喷施。

第三,种下壮苗。为保证栽后成活高产,应选择无病虫害、茎粗短、新根短多叶柄、正常叶片4-6片以上的苗木,在阴天或晴天下午移栽。为了减少叶片蒸发,种植前剪去过多的叶片,每株只留3-4片心叶。一般在10的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种植,2月上旬成熟,6月底结束。温度过高过早,幼苗成活率容易受影响,过晚产量不稳。株距15cm * 30cm,每亩种植8000-10000株。种植时要带土块,这样根埋得不深,根也不露得浅。同时苗木要随栽随种,栽后要浇水透水。在接下来的2-3天内,要浇水1次,浇水4次左右,保持土壤湿润,以提高成活率。

第四,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扣棚。地膜覆盖可以防止雨后土壤对水果的污染,提高鲜果的商品价值。同时可以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减少病烂果的损失。地膜覆盖时间应为165438+10月上旬,白天气温低于20℃时覆盖为宜。为了防止杂草生长,可以用不透明的黑色塑料薄膜覆盖。要在晴天把塑料薄膜铺在秧苗上,压住秧苗的开口,把秧苗举到塑料薄膜上面,用细土把开口和植株底部封好。夜间温度下降到10℃左右时(10左右结束),应及时关闭棚。棚圈紧固初期,棚温白天应控制在25-30℃,夜间应控制在10℃以上。出芽后,白天温室温度25℃左右,不超过30℃;从开花到果实成熟,温室温度白天20-25℃,晚上5℃以上。棚内65438+2月后,当夜间气温降至5℃以下时,应及时扣棚膜。当棚膜内最低温度低于3℃时,用草帘覆盖。每天上午8-9点揭草帘、棚膜,下午16-17盖。

第五,花期辅助授粉。为了提高草莓的品质和产量,减少畸形果,需要放蜂授粉或人工辅助授粉。在棚里放蜜蜂,一般每亩2箱。每天早上9-10可以用小刷子进行人工授粉,提高坐果率。此外,应经常去除病果、老叶、病叶和多余的侧芽、匍匐茎,以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加单果重。

六、害虫防治。主要病害为灰霉病和白粉病。灰霉病可用50%咪鲜胺800倍液或50%扑尔敏WP 800倍液喷洒。白粉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或用10%世高2000倍喷洒。虫害主要有蚜虫和红蜘蛛,可用除虫菊素、蚜虫虱、扫螨等低毒高效农药防治。但严禁在果实采收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