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车:进退抉择至关重要。

5月底的最后一周,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一系列大动作牵动着业界的神经。在联盟披露了全球市场分而治之的最新运营模式后,日产随即公布了未来五年的中期战略规划。然后,是它的盟友雷诺也细化了耗资654.38+0.2亿欧元的改革方案。

对于这三家汽车厂商来说,此轮重组无异于一次由内而外的“大手术”。当许多细节逐渐浮出水面时,大家普遍关心以下问题——

希望以“分工”规避“分家”风险,分崩离析的三家公司能否在风雨波动中找到稳定的位置?面对《最后一站》的V型复苏,日产能否在中期战略中成功自救?并且,在东风雷诺在华失利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法制命运将会如何?

第三个话题与中国密切相关。

法国汽车在中国的命运,近年来在业界既是强势话题,也是弱势话题。之所以说是弱势话题,是因为随着销量的下滑,法制在中国市场的辉煌不再,外界的声音经常见诸报端。时间长了,大家似乎都有点厌倦这个话题了。

之所以是一个强烈的话题,是因为在电气化转型、新冠肺炎封顶、全球汽车市场进入低增长的关键转折点上,法制正经历着一个机遇与危机并存的重要节点。如果从更广阔的全球视野鸟瞰这个话题的基本面,有太多新的产业逻辑需要梳理,很多细节值得重新审视和解读。

法国汽车的关键时刻

雷诺现阶段的经历是世界法律体系的一面镜子。

在过去的一年里,雷诺的日子并不滋润,受联盟伙伴日产的拖累,多个核心维度的表现惨淡。根据该公司2019财年的财报,他们和日产一样,遭遇了自10以来最差的一年业绩。

显性数据显示,雷诺本财年营业收入为555.37亿欧元,比2018年的574亿欧元下降3.3%。营业利润21亿欧元,同比减少8.8亿欧元,降幅高达30%;营业利润率4.8%,低于2018年的6.3%。净利润654.38+09万欧元,同比下滑99.5%。

基于尴尬的表现,雷诺决定在2020年降低一些核心目标。营业利润率目标由2019年的4.8%下调至3%-4%,2019年分红下调近70%。

2020年是雷诺的一个转折点。

今年7月,该公司将迎来其新任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Luca de Meo),这位前大众高管曾领导西雅特的复兴,重振了该品牌的全球销量。为了挖墙角,雷诺承诺巨额回报。根据雷诺的一份内部文件,公司将向德梅奥支付约580万欧元的薪水,比前CEO博洛雷2019年的薪水高出近57%。

然而,新的德梅奥必然会面临压力。

与竞争对手一样,雷诺也在努力应对全球新车需求的下降趋势,并提前预测到2020年欧洲、俄罗斯联邦和中国将出现小幅下降。此外,他们目前面临着满足更严格排放目标的压力,同时需要向电气化改造和自动驾驶等新业务领域注入巨额资金,并权衡投入产出和相关业务的盈利能力。

德梅奥的职业生涯也有局限性,比如缺乏国际比赛经验。

在他20多年的汽车行业从业经历中,大部分业务都集中在欧洲,包括最具代表性的西亚特品牌,已经执掌了5年。对于最关键的未来几年,他能否很好地重组企业,是否有能力管理多元文化(整合亚洲/欧洲业务),是否有“政治手腕”处理法日关系,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现金流也是一个潜在的问题。

当日产对雷诺的财务贡献减少时,可能会影响雷诺在自动驾驶汽车和电气化等关键领域的R&D投资水平。现在新冠肺炎正处于巅峰时期,雷诺的现金流更糟糕了。

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Lemerre)在5月底表示,受到疫情打击的雷诺如果不尽快获得帮助,可能会破产。他补充道,雷诺目前的处境更加危险,希望公司能够在被动的环境下尽快认清目前的处境。

“是的,雷诺可能会消失。”勒梅尔坦言,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公司收入下降了65,438+09%,至65,438+0亿欧元,其中欧洲市场的收入下降了36%,许多核心市场都感受到了冠状病毒封锁的影响。

根据5月29日发布的最新信息,雷诺将把全球产能从2019年的400万辆削减至2024年的330万辆,还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近15000人。通过全方位的业务重组和业务重估,雷诺计划减少生产领域的分包商数量和全球变速箱制造规模,并计划在未来三年节省20亿欧元。

2020年刚过一半,雷诺的痛苦还在继续。

进退选择

与欧洲大本营的绝对领先地位不同,近年来,法国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相对平淡。今年4月,恰逢“七年之痒”的合资企业东风雷诺宣布解散,再次将法系车在华命运推上风口浪尖——

东风雷诺之后,标致雪铁龙会注定离开中国吗?市场份额下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会成为压垮法制的最后一根稻草吗?环境如此不堪,神龙汽车的未来会不会增添更多变数?

平心而论,PSA的整体情况在全球范围内是比较好的,但是这个法律阵营的汽车厂商更擅长在欧洲运营,更不用说在华北几乎没有存在感,但是在市场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正因为如此,随着东风雷诺的退出,“法国车会输给中国”的论调一度甚嚣尘上。《汽车公社》认为,目前的法律体系已经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关键时刻,进退两难。

先说一下目前法制的困境。

所谓“金”,雷诺也好,PSA也好,都希望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中保持全球车企原有的地位。然而,一个成功的全球车企绝不会满足于欧洲的现状,其野心勃勃的爪牙必然会延伸到欧洲以外的地区和市场。

那么在这种战略扩张的过程中,哪些市场是最重要的,或者说在各方面资源和储备有限的前提下,哪些市场会被雷诺指定为对外扩张的重中之重?

对于法制来说,除了非洲和南美(法国之前的殖民地),北美和日韩都不如中国重要。正因为如此,中国是法国汽车在“入”的道路上最重要的市场。要想拿下全球车企的龙头地位,中国不管有多难啃,都会想尽办法啃下来。

所谓“退”是“进”的反义词,只是维持目前的市场优势,确保欧洲大本营的领先地位。就像不断“瘦身”的通用汽车一样,专注于北美、中国等高利润回报市场,逐步退出销售疲软、持续亏损的地区,通过战略收缩节约成本,专注于更具增长性和面向未来的业务领域。

事实上,对于现行法律体系而言,选择进或退都有内在的逻辑和道理,但做出选择的过程不仅与格局有关,更考验智慧。

如果我们继续前进,我们必须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从目前的布局来看,PSA仍在坚守中国,雷诺基本放弃了在华合资乘用车,但商用车领域(雷诺华晨)仍将继续,未来发展重点将转向电动汽车(进口)和轻型商用车。

前进需要勇气;撤退需要意志。

对于法国车来说,无论选择哪条路,挑战和风险并存,走起来都不容易。如果一味的固守欧洲,失去了全球车企的地位,包括供应链、品牌在内的很多价值都会被大大压缩,未来很难说,登陆法国对一个强大的全球汽车品牌是致命的打击。

至少从目前来看,标致雪铁龙的掌门人唐唯实想要在中国市场赌一把。这场赌局有一定胜算,但胜算概率不大。

正因为如此,目前的法律体系,无论是全球市场的新布局,还是中国市场的新选择,都处于关键时刻。前进的每一步都决定了未来的方向,也决定了电气化拐点的成败。唐唯实仍在犹豫,整个法律体系也在挣扎。不过,现在就武断地下结论它在中国的命运似乎还为时过早。

高卢军团不再是查理曼大帝的荣耀,但旅程不能停止。毕竟,如果法车注定要成为一个故事,那么至少我们应该在奋斗中留下能引起后人关注的一页,而不是连描述它的文字都被抛弃在尘封的角落里。

文/北岸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和“一句话评论”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或访问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