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闲置资产的成因及盘活方法:论群体影响现象及其原因

近年来,受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企业不断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实现了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生产条件、管理体制、管理能力等因素,“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较为突出,闲置资产因渠道不畅、措施不力而未得到充分利用。笔者结合实际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闲置资产形成的原因

(一)科技进步

受科技进步的影响,设备更新换代很快,传统设备的性能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企业对设备进行改造更新,导致原有设备和系统闲置。如选煤系统的改造、采煤机的更新等。

(二)生产过程的变化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改变了生产工艺,造成配套设备和配件闲置。如果水力采煤改为综采采煤,原有采煤配套设备闲置。

(3)生产环境的变化

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企业原有设备已不适应经营需要。如果煤层变薄或倾角增大,企业会更新小综提高工效,导致配套大综及配件闲置;水源热泵系统投入使用,使得部分原有锅炉供热配套系统闲置。

(四)管理制度、管理工具和管理能力。

受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或制度执行不到位、资产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手段落后和管理能力不足、缺乏跟踪评估考核制度等影响,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比如计划采购制度的执行偏差;修旧利废制度不完善或缺乏政策激励;落后的资产管理方法等。

政策支持不足。

现有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相关规章制度,特别是对厂矿考核缺乏引导和激励,难以充分激励基层单位管理资产,导致厂矿资产“虚胖”得不到“瘦身”。时间越长,积累越多,越难处理掉。

二,闲置资产对企业的影响

(一)企业利润的侵蚀

闲置资产需要占用空间,投入人力财力进行管理和维护。时间拖得越长,就越会侵蚀企业的利润。不仅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经营业绩,也影响了专业机构对企业融资能力和盈利能力的评价。

(二)企业资产信息失真

闲置资产影响企业资产质量,背离会计“资产”本质,造成企业资产“加码”,不能客观反映企业资产运营状况,并可能影响股东、金融机构、国家财税部门等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方向。

(3)企业存在涉税风险。

根据企业所得税第十一条“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得计算折旧扣除”,企业财务部门相关账册规避未使用固定资产数据。但现实中,企业确实存在未使用的固定资产,存在一定的涉税风险。

第三,盘活闲置资产的途径

(一)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提升资产管理能力。

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管理,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特别是对于设备价值较大的闲置资产,企业要重点监控,如对价值较大的设备配备智能条码卡。同时,职能部门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应用技术研究投入,逐步实现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动态化,并定期进行现场检查,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和使用效率。

(二)实施旧物回收、技术研究政策指导。

制定激励政策,动员员工积极行动,开展闲置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定期组织骨干人员开展技术创新和项目研究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闲置资产解决生产需要,减少资金支出,减少处置损失。

(三)实行基层事业部合同制。

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尝试推行区内资产的承包使用制度,实现资产消耗与区内薪酬、企业效益挂钩,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由点及面逐步盘活闲置资产。

(四)实行三级调剂中心管理。

设置工厂和矿山调整中心、二级调整中心和一级调整中心。厂矿调剂中心负责厂矿闲置资产的挂牌调剂,促进可用闲置资产流向有需要的车间和区;二级调剂中心,负责对闲置的、价值较大的、可以继续使用的厂矿进行调剂或分配;一级调剂中心:在获得相关政策支持的前提下,二级调剂中心存在的大量闲置资产在其子公司之间进行调剂。

(五)实行资产租赁中心管理。

厂矿、公司将闲置资产委托资产租赁中心代管。企业在控制年度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制定政策引导厂矿通过内部租赁优化闲置资产配置效率,有效降低企业整体投资规模,实现闲置资产的有效配置。

(六)实行对外租赁或投资。

厂矿、公司积极开拓社会市场,通过租赁或作价入股等方式对闲置资产进行再利用,以降低企业管理维护成本,获得经济利益补偿。

(七)实施对外捐赠获取税收优惠。

根据《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企业可以将修复后的可用资产捐赠给相关企业、单位和学校,获得税收优惠,避免闲置资产特别是未达到法定使用年限的闲置设备流失。

实践证明,盘活闲置资产是企业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企业只有梳理资产状况,构建互动机制,优化资产配置,才能逐步实现闲置资产的有序有效流动,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