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答,中国地质历史时期主要的构造运动有哪些?感觉这本书不完整。谢谢你

阜平运动

一个新的太古代褶皱运动。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它的时限是26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广泛,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变形,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作用,并伴有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除五台-太行山区外,其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河口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以及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阴山,燕山,辽东,济南,山东,豫西,小秦岭也一样。鞍山运动和松阳运动处于同一时期。

吕梁运动(革命)。

元古界滹沱群与中元古界长城群之间强烈的构造运动,使李四光在1933年声名鹊起。也称为吕梁变换。在中条山、辽东、山东和鄂尔多斯,有代表吕梁运动的不整合。其时限约为18亿年前和17亿年前,可分别视为第一幕(主幕)和第二幕(终幕)。中岳运动与之相当。

晋宁运动

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P. Misch成立于1942。它是根据华南澄江砂岩与云南中东部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昆阳群之间存在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而确定的。这场运动发生在大约8亿年前。昆阳群褶皱严重,澄江组为造山后磨拉石建造。这种不整合在华南广泛存在。千城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都相当于它。

古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倾向于使用世界公认的术语,即:

加里东造山运动

一般指早古生代志留纪至泥盆纪之间的地壳运动,属于早古生代主造山幕。一个在欧洲通常用于描述早古生代变形的术语。以英格兰苏格兰的加里东山命名。志留系及更早的地层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加里东运动从爱尔兰和苏格兰向东北、东南和西方方向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形成。传统的加里东运动仅指早古生代造山运动,典型造山时代应接近志留纪末期;有人认为加里东运动包括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Stiller (1924)和很多人在一个造山期使用这个词,包括奥陶纪到志留纪甚至更晚的一系列脉动,并将其划分为三个构造幕,即塔科阶(奥陶纪和志留纪之间)、阿登阶(志留纪之内)和埃利安阶(志留纪之内)。早古生代造山运动是由劳伦古陆、冈瓦纳古陆和波罗的海古陆之间的佩塔斯洋(原始大西洋)闭合引起的。这种地壳遗迹可以在格陵兰、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看到。

海西造山运动

也被称为华力西造山运动。一般指晚古生代发生在欧洲的造山运动,其时限为早泥盆世至二叠纪末。有人认为这一运动始于泥盆纪晚期,并持续到整个石炭纪。也有人认为古生代造山期包括整个石炭纪和二叠纪。德国地质学家威廉·汉斯·斯蒂尔(Wilhelm Hans stille)在1924年将这一造山期划分为五个构造幕:布雷顿期,从晚泥盆世至泥盆世末;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之间;阿斯图里(晚石炭世),在威斯特伐利亚和斯蒂芬尼之间;在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之间,在二叠世末期。关于“海西期”和“华力西期”这两个术语在欧洲的用法,有两种思想流派:德国地质学家用“海西期”来描述欧洲的NW向褶皱带,而没有给“海西期”时间的概念,在谈论时间时用“华力西期”;法国和瑞士的地质学家用“海西期”来表示时间,所以在谈论阿尔卑斯山北部结晶岩石的年龄时,他们用“海西期”而不是“华力西期”。

印度支那运动

印支运动又称印支构造期,是晚二叠世至三叠纪(257-205Ma)的一个构造期,在此期间,印支运动发生在现今中国及周边地区。法国地质学家格罗麦杰(1934)在研究越南地层时,首先提出了印支运动的概念。经过黄的倡导,这一概念在中国也得到广泛应用。印支运动最初仅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现出来的构造运动,但现在晚二叠世至三叠纪的构造运动已统称为印支运动,因印度支那半岛而得名。这一时期形成的褶皱带称为印支褶皱带。20世纪上半叶,我国许多地质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分别命名为象山运动、艮口运动和淮阳运动。对于这次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海西晚期运动,也有人认为属于燕山早期运动。1945年,黄将阿尔卑斯运动划分为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三个旋回。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中三叠世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包括川西、甘肃、青海南部在内的“雪山槽”褶皱全部抬升;海水退至南疆、西藏、云南西部,仍属特提斯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大部分地区由浅海变为陆地。从此,中国的南北方土地融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燕山运动(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是侏罗纪和白垩纪广泛发生在中国各地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和断层的变化、岩浆喷发侵入和局部地区的变质作用。不同构造部位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明显不同。如中国东部和靠近太平洋的东亚,其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具有自西向东越来越强的演化规律。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化具有长期多幕统一、渐进强烈交替的特点,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具有多期性。翁文浩(1927)因燕山山脉而得名,燕山山脉最初代表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不整合、火成活动和成矿作用。1929年,翁将燕山运动划分为A、B两个场景,分别代表前七级山组和前王石组的不整合。谢(1936,1937)划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以前门头组、前九龙山组、前东灵台组、前托里组和前长辛店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为代表。黄(1945)认为谢第一幕属于印支旋回,并将北京西山地区划分为前九龙山组和髫髻山组、前托里组和前长辛店组三幕。后来(1960),黄把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划分为五期,认为是中国东部、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主要造山运动。《中国地质》(1999)将侏罗纪-白垩纪的燕山运动划分为早、晚期两个阶段:在中国东部,两个阶段的划分以辽西义县组、北京西山东灵台组和同时期的岩层为底界(是一个清晰而广泛的构造运动界面),在其中、晚期分别划分了两个区域构造幕;中国西部分为早、晚两个阶段对应侏罗纪阶段和白垩纪阶段,并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构造幕,与东部的两阶段四幕划分颇为相似。燕山期是中国重要的变形期、成岩成矿期,也是中国基本构造格局的形成期和转换期。它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地壳运动,而且对整个环太平洋乃至部分特提斯带都有重要影响,所以燕山运动应该是一次重要的洲际构造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

1945由黄创建和使用。这场运动对亚洲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亚、中东、喜马拉雅山脉、缅甸西部、马来西亚和西太平洋的岛弧,包括中国台湾省岛都已经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已经消失。在这场运动中,中国东西部高差增大,季风环流加强,自然地理环境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第三纪的热带亚热带环境被高山沙漠取代;中国西北地区由于日益内陆化,处于干旱环境;东部成为潮湿的季风区。总的来说,喜马拉雅运动分为三幕:第一幕发生在始新世末渐新世初,青藏地区成为陆地,转为剥蚀区;第二幕发生在中新世,地壳大规模隆升,并伴有大规模断裂和岩浆活动;第三幕发生在上新世末更新世初,青藏高原整体强烈隆升,形成现代地貌格局。今天中国所有高山和高原的海拔主要是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以来上升的结果。

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

所谓新构造运动是相对于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而言的,其下限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是上新世以来叫新构造运动,有人说是第四纪以来叫新构造运动(第四纪下限也不一样,国外定为1.64Ma,中国现在定为2.48Ma),也有人认为只有几千年或几万年,与人类生存和活动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