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切减肥药的夯锤很容易和保健混淆。
药店很多,人们可以自己购买“适应症药物”。但如果他们不仔细看包装或者缺乏药师的指导,就很容易把药物当食物吃。(摄影/黄智雯)油切胶囊有助于减肥和防止副作用。
目前,连锁药店货架上的“油切胶囊”产品有“斯滕科-苗可秀油切胶囊”和“中美-尤美油切胶囊”,其主要成分为奥利司他60mg,可用于消化系统,抑制饮食中脂肪的吸收率。
两种油切胶囊仅用于“辅助减肥”,使用人群必须18岁以上,身体质量指数25以上,必须配合低热量低脂肪饮食使用。在药物分类上,属于“适应症用药”。虽然它不需要医生的处方,但人们在去药房或药店时,应得到医生或药学专业学生的指导和辅导,正确使用它,以避免出现胀气、急性排便、腹泻和肝损伤等副作用。
有些药店把“适应症用药”和食物放在一起,容易让人混淆,不小心把药当食物吃了。(图/罗慧文)指导药物照顾人的健康。
“适应症用药”的副作用大于食品,但有些厂家把它放在保健食品或一般食品旁边。如果药师恰好不在,可能会在不知情或者觉悟不高的情况下拿过来结账,影响人的健康权益。
康是美药店的做法是在价格牌附近提示“指导用药时请咨询药师”的字样。如果药剂师恰好不在现场,他会口头通知药剂师他不在结账。如果要购买,请到附近的药店,以便消费者掌握权益。
针对药妆店销售“适应症药品”却未落实药品管制部分,消费者文教基金会理事长张志刚表示,基于对民众健康的考量,呼吁健康相关单位督促业者落实适应症药品的健康教育宣传,让民众了解适应症药品与食品的区别,以及使用注意事项。
同时,他还建议,厂家在商品陈列上要明确区分“药品”和“食品”,甚至可以设置不同的结账区。结账前,药师应给予用药指导和提醒。如果没有药品专用展示柜和结账区,结账员也要有所警觉。当发现人们购买的东西属于“药品”时,应及时通知药师进行了解和教育,避免人们误服误食而产生副作用。
「割油」等于减肥吗?食物不得声称有疗效。
至于起源于日语,原意为“把油铺在盘子上,把油炸物的油吸干”的“切油”一词,是否可以视为“瘦身”的代名词?张志刚表示,过去虽然有艺人代言“油切茶”违反食品广告,不能夸大医疗功效的案例,但上述两种油切胶囊产品都是经过卫生署审批的。如果广告词符合规范,法规就没有明显的问题。但是,减肥不能靠单一的食物或药物来实现。商品宣称“辅助减肥”或有类似减肥效果,保健单位要慎重评估是否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