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的话题,字数在1000字以上。
——“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逐渐流失,仪式感淡化,节日正在演变成单纯的节日或商家吸引金钱的噱头。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节日不仅仅是假期。
2008年6月5438+10月1起,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开启了我国传统节日保护的新篇章。这种变化虽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局面: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节日的初衷落空,节日变成了“节日化”。
关于传统节日的“放假”,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节日和节假日是不同的概念:节假日是实现公民休息权利的一种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节日则大相径庭,比如春节,寓意家人团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包含避邪迎福的内容。再比如中秋节,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条件让人们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而不仅仅是增加休息日。
“瘦身”的文化内涵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节祭祀、划龙舟、挂艾叶和菖蒲、清明节散步、插柳等。通过这些行为,人们表达自己的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脉,怀念祖先,体现自己的价值观,这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日活动的简单化导致了仪式的淡漠,大大降低了节日的文化内涵。
城市化的进程让大部分人都住在鸽子笼一样的高楼里,理想的赏月环境不复存在。至于七夕,被歪曲为“中国情人节”;重阳节对年轻人来说越来越陌生了...难怪有人惊呼,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只剩下饮食文化了,中秋节、端午节甚至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在增强凝聚力、确立核心价值观、深化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传承千年、内涵丰富的文化记忆,并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燕说:“节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统节庆习俗的传承可以齐头并进,不一定构成前者对后者的破坏,而是对节庆文化生活的及时补充。比较‘产品’、‘产业’、‘传统节日’,既符合时代需求,又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拓宽人们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也是值得探讨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话”的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只有40%的人选择“在媒体上知道”;同时,近七成受访者呼吁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体肩负起文化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营造更加积极向上的节日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