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安多诺增藏餐厅介绍的怎么样?
藏区的藏餐馆都是一样的,大多只吃不超过十根手指的几种食物。至于味道,除非你有我这种“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坚强意志力,能在吃完三顿饭后微笑着走出餐厅,才能和我一起长征。见“问17”
一顿藏餐。
安多诺曾总店位于拉萨市中心,离大昭寺八廓街不远。与普通的藏式餐厅相比,安多诺的门面要华丽得多,门上雕龙画凤,招牌上写着藏语、英语和汉语。藏区有三个域,分别是“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安多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以青海为核心区。所以“安多若增”的名字和“青海饭店”差不多。我猜也是。我不明白Nozeng是什么意思。
这家店规模不小,二楼有包厢,三楼有藏式火锅。一楼大堂富丽堂皇,藏式餐厅风格的长板凳、长桌子,厚重的实木,做工精致。服务员都是年轻的少男少女,脚步轻盈,态度温柔,比一般的藏式餐厅好多了。
小刘对这里挺熟悉的,就点了几个家里的特色菜。不记得后来退房花了多少钱,但是挺实惠的。藏餐馆不是在骗人。
餐具是西式刀叉。先上安多牦牛盖饼,放在厚锅里,下面加热,底部放熟土豆、洋葱和抹油的牛肉片,盖上一层饼。端上来后,男孩当场用刀叉将面包切碎搅拌。
这道菜味道不错,牛肉很嫩,比我以前吃的牦牛肉强多了,土豆很好吃,面饼吸汤后又软又香。但我觉得这是一道现代的菜,就像曾经在内地非常流行的三汁焖锅。
另一种是我没见过的酥油人参果。我第一眼以为是鹰嘴豆,后来又觉得是很小的根茎,就像缩小版的红薯。后来上网搜了一下,才知道这是蕨麻,生长在青藏高原上的一种草本植物,人参果是蕨麻的根茎部分。关于因为长得像葫芦,所以和人参果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原来人参果这么袖珍,难怪猪八戒一口吞下去,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我们学不了八戒,就小心翼翼的放进嘴里,细细咀嚼。怎么说呢,挺粉的,微甜,就这样。有趣的是,酥脆的人参果配上一盘炒面,这是西藏最传统的主食,青稞磨成的面粉——糍粑。吃的时候,把年糕撒在菜上,搅拌一下。
那时候我还不懂这种吃法。后来,随着我继续在藏区腹地旅行,我想了解这道菜的起源。拿着一碗糍粑(炒面),加一块酥油,撒点所谓的人参果,伸进去揉成一团,这就是糍粑的吃法。我面前这盘酥油人参果,撒了糍粑,就像是拌了糖,就像是把二两面条倒进半斤葱油里做成葱油面,主次完全颠倒了。
还有番茄牛肉酱。点这道菜的时候,我还挺忐忑的。我以为是最传统的藏族生牛肉酱。据说是用新鲜牛肉捣碎,掺入辣椒粉、姜、蒜,没碰过的人有拉肚子的危险。结果上了番茄牛肉汤。虽然味道不错,但也让我有点失望。
蔬菜是芝麻菠菜。看着这绿色的菠菜,我很惊讶。在普通的藏餐馆里,从来没有炒过菜,在青藏高原也不可能种出绿叶菜。看到我,我很疑惑。端菜的小伙子一口咬定菠菜原产拉萨。是否可以说菠菜产生了高原抗性基因?还是拉萨的蔬菜大棚技术已经这么强了?
当然是一壶酥油茶,这是我最喜欢的藏族饮料。游客更喜欢的奶茶根本不是藏族传统。它显然是从英国传到印度,然后传到香港、台湾省和西藏。奶茶在大陆的流行受到港台文化的影响。
在安多野吃了一顿很满意的饭,几个菜的味道真的很不错。许多天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也很困难。一边吃,一边在想,这三菜一汤是传统的藏餐吗?必须觉醒的是,能在遥远的土地上吃到符合自己口味的“本地”菜肴,是值得怀疑的。
除了芝麻菠菜,其他菜在餐具、风格、口味上都有藏族地域风格,但我觉得不是很传统。黄油人参果是中国版的藏餐,牛肉盖饼和牛肉汤更像西餐风格。事实上,当你走进餐厅,你可以期待它。抬头一看,大厅里除了服务员,都是汉族人。Andono Zeng是一家旅游餐厅,消费群体不是拉萨的藏族人。
所以吃完这顿饭,我才明白什么是高端藏餐。举个例子,一个欧洲游客来中国,天天吃兰州的拉面、麦当劳之类的大众快餐,有一天走进一家三汁焖锅店,里面的洋葱、土豆、牛肉、鸡翅、大虾、西红柿都很好吃。他会如何评价这种所谓的高端中餐?懂烹饪的人都应该知道,三酱炖肉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菜。其实是典型的欧式炖菜,用的是中国的酱油、生抽、蚝油,而不是欧洲的酱料。请问这种带马甲的三酱炖锅是高档中餐还是西餐?
在西藏旅游了两个多月,几乎每天踏进藏式餐厅,还是不知道什么是高端藏餐。虽然大部分藏民不讲究吃喝,但是高档的藏餐肯定是有的。过去,西藏的贵族过着奢侈的生活。一百年前他们用刀叉喝红酒。也许下次去西藏,这个困惑就能迎刃而解了。
在拉萨闲逛,我走进了一个农贸市场。下面这张照片据说是在内地任何一个城市拍的,没有人会问问题。恩诺诺加的本地菠菜可能长在这里吧?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的交融,高端、传统的藏餐会被川菜融化吗?
这么多年的旅行,我一直在寻找当地的传统饮食。其实就算是在内地,又有几个地方能遇到高端又传统的中餐呢?餐饮总是与时俱进的,没必要拘泥于传统,就像没有人会再穿一件高档的袍子和夹克,除非是为了演戏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