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脑麻木的9岁女孩,站了三年,训练了上百次,希望自己迈出第一步。

肖鑫,一对早产双胞胎的9岁妹妹,出生时只有65,438+0,000克。由于严重的脑瘫,她失去了对四肢的控制。她从小就被限制在轮椅上,只能看着双胞胎姐妹自由地跑跳。她父母眼里满是心痛。现在,通过台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Lokomat机器人步态训练系统,她已经一步步学会了与机器人一起行走。她已经能够自己跳袖手旁观舞了,因为她需要别人的完全帮助。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升入初三的时候,自己迈出第一步。

台湾约有16%的儿童因为肿瘤、精神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需要复健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北京医科大学引进台湾唯一的儿童行走机器人,让有恢复潜力的孩子重新站起来。

小新的主治医生、北医附院康复医学科医师曾指出,神经具有可塑性,通过高强度、高重复、正确的练习,可以使受伤的神经恢复功能。“原则上,所有步态不佳的患者都适合进行机器人步态训练,中风、脊髓损伤、脑损伤、脑瘫、多发性硬化等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最为常见。」

她迈出的一小步并不比别人容易。

肖鑫是个早产儿,由于早产,她伤了大脑,不能自己走路。曾宋会回忆说,当她第一次看到肖鑫时,她只有3岁,她必须定期打肉毒杆菌,以保持下肢的张力不那么大。“但肉毒杆菌只是暂时缓解了紧张,所以在104,我们决定给肖鑫做手术,永久改变她下肢过度紧张的问题。」

手术后,肖鑫开始使用北医附小的机器人步态训练系统。三年100多次训练,“肖鑫总是面带微笑,失败了还会再试。”肖鑫的坚持和努力感动了所有的成年人。现在,她已经从无法站立,完全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站立,到能够自己袖手旁观,只需要一个人陪伴。

曾表示,现在的希望在小学三年级就能靠自己大步向前,而也在现场开心的点头。曾指出,按照目前的进度,肖鑫的愿望很有可能实现。

机器人训练,“站起来”不只是梦想。

曾宋会介绍,机器人步态训练系统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由外骨骼机械足、重量支撑系统、跑步机、实时视觉反馈系统和增强现实组成。“因此,当患者在上面行走时,系统的每一步都会反映出需要调整的部分,这样下一步才会更加正确。而且因为屏幕设置在系统前面,对于孩子来说,有屏幕互动,练习的动力就更大了。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神经和骨骼肌损伤的黄金恢复期是一年。通过机器人步态训练进行主动干预治疗,可缩短步行训练时间约一至一个半月。但对于一直无法正常行走的脑瘫患儿,训练时间可能会更长;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负担得起持续治疗,预计未来这一制度将会更加普及,惠及更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