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记忆:龙泉观

龙泉观:在城西北角。元宪宗七年(1257),建刘芷微道观,宽27亩,后在高台上建祠。清朝末年,宣帝庙的墙上还保留着这段铭文。元代中期重建,元末毁。明朝景泰年间,彝族的画因为某种原因被重修。清代,秦寿成、戴云、、范扬中、李连正等道教社团在寺内成立。

此寺建筑不集中,但占地约10亩。有两栋房子,东边和西边。寺庙大多在西边,位置不规则。正门有厅、亭、厢房。最后一面,有一个两米高的土基平台,四周用砖围起来,类似东岳庙后面的泰山。它、泰山、华民台、鼓楼是城中四大制高点。戏台上有三座宫殿式的亭子,叫“神亭”,也叫“玉皇亭”,形似开封龙亭,但比龙亭多了一层。亭子的前台阶是一个院门,看起来像一个前拜殿,亭子里供奉着玉帝。东院有几个房间,是道士的住处。

1926文昌阁、天业阁改建为县城中学。后来由于战乱,学校屡遭杀戮,东校区改为建设局。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将石塘中学迁到这里。1944年6月,侵华日军占领扶沟县,张、何凯也率领数百人组成的汉奸队伍胜利入城。进城前,张拍着胸脯许了个愿,答应进城后一定要把汉奸交出来。但日本人不肯给他钱,他又不敢向日本人乞讨,这让汉奸队被困了一阵子,于是他把天业阁、东岳庙等公物都扒了,还了钱。他们先是把天业阁和东岳庙戏楼屋顶的木梁、檩条剥下来卖给官员,然后再把士兵身上的砖卖掉报销。每个士兵挑50块砖,然后卖一个银元。当时没人买,就逼着市民买,逼着他们挨家挨户卖。例如,杜街牌楼附近一位姓胡的居民,是一家酱菜店的老板。第一天,他买了50块砖来建一个搅拌池。第二天,士兵们看到他的房子里没有一摞砖头,于是他们强迫他再去买。最后,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再次购买。

到了1950年,只剩下一个土堆,到处都是碎砖瓦,一片狼藉。龙泉关门外有一棵千年槐树,一个树洞可以藏两个孩子。杜尔贞是龙泉寺最后一个道士。我不知道他的真名,只知道他叫“二真人”,后来又叫他“杜二真人”。他在冬天和夏天都戴着黑色的道袍。龙泉观东南角杜街与郝街交界处,有一座小桥。桥下没有沟,没有流水。据说是保护扶沟县矿脉的风水桥。原来龙泉观因观内有一口活泉井而得名。地下是地下河,风水先生说“龙脉有山,龙脉无山”。这条河是县城的龙脉,这条地下河从西北走向东南。杜街和郝街的交界处是一条龙身,所以人们不能践踏汽车和,所以象征性地修建了一座风水桥。

1956 5438+00年6月,扶沟县第一家棉花加工厂在龙泉观旧址建成,命名为城关棉花加工厂。到了2001,随着全国棉花市场的彻底放开,这里的生意逐渐萧条,如今已成废墟。2012年,龙泉寺宋代古井被发现,很多人为了发展旅游,提出要修复龙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