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之谜(20)古人吃的东西不是基于想象。从考古发掘看东方食谱
那么,在考古发掘中找到食物遗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最直接的证据。
2010年,考古学家咸阳发掘了一座战国秦墓,在青铜鼎中发现了保存了2400多年的骨头汤。骨头样本分析显示,锅里的食材是一只未成年的小狗。
我们的祖先很久以前就开始吃狗肉了。现在拒绝吃狗肉的人可以理解为一种感觉,吃不吃不应该被视为野蛮。
荆州市一座距今约2400年的战国中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条干鲫鱼。这件“千年珍宝”已被妥善处理,留给墓主黄权路去祭拜五脏庙。
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妖
2800多年前江苏荣县西周墓出土一罐鸡蛋。看起来和现代的鸡蛋没什么区别。不知道是不是咸蛋。
在中国临潼湾李村一座2000年前的古墓里,这些牛肉干被装在一个封闭的青铜罐子里。由于岁月的侵蚀,它们已经碳化,变成了深绿色,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牛肉干。
那时候牛肉肯定是稀罕物,稀有的美味在路上吃最能体现对逝者的尊重。
可以肯定的是,埋的时候已经是很严重的牛肉干了。
汉晋时期的毕子力墓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的洛浦县,属古代于阗国管辖,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之一。
墓地里出土了一堆粉末,是小米粉和少量大麦粉的混合物,还加了一些肉。那时候应该是被烤成了蛋糕状的食物。
宁夏汉墓出土了一些羊肉串,距今2000年。其实只加了一点点盐的烧烤还是很香的,有一种原始的野味。
2002年,在青海和喇家遗址发现了最古老的面条,距今4000年,由小米和黍(黄米)制成。装面条的盆底还有一些骨头屑。这一定是一碗“骨肉拉面”。
面条在魏晋时期叫汤饼,南北朝时期叫水诱,唐宋时期叫冷洗,可能和吃法有关。
《东京梦》记载,北宋汴京酒楼有小笼包、小笼包、肉饼等店铺,面馆专做几十种不同风味的面条。
可以储存的挂面(挂面)出现在元代。
做面条面粉,需要用石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石磨。从那时起,它不断演变成现代的外观。但是,老祖宗为了吃一碗像样的面,真的很努力。
作为粮食加工中最重要的一环,如何省时省力的将一颗小小的种子去皮,真是煞费苦心。这个过程前后用了几千年。
弟弟试着把小米去皮煮粥,用手搓掉米粒,然后用蒜泥臼碾碎,最后用簸箕筛掉麸皮。然而,它一点也不干净。最后煮出来的粥叫难吃。本着不浪费粮食的精神,想到了几千年前的古人,一口就含着泪咽下去了。我再也没有勇气去尝试了。
这碗面凝聚了很多前辈的智慧和汗水,所以中国人吃面一定要低着头,这是对老祖宗的感谢!
6000年前浙江余姚罗天山遗址出土的菱角可能是当时极其重要的主食。
唐代诗人王维说:“渡口放烟花,处处有凌。”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了无数的小吃,看起来很美,很美,但不能食用。
还有饺子,形状和现在一样。对了,还有千颗葡萄干。
苏轼《浣溪沙麻叶层层》:“麻叶层层,谁煮茧香似村。篱笆迷人,文字扭曲。挂个白棍子舔舔眼睛??又软又饿,问豆叶何时黄。”
这里的“洞穴”指的是苘麻,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苘麻的种子。7000年的古人是如何烹饪这些食物的?
1993年,张家口发掘出一座辽代大墓,为张文藻夫妇合葬墓。墓中一桌酒席令人瞠目结舌,饭菜依稀可辨,有栗子、豆角、胡饼。
湖南武陵山里耶古城出土了大量的粮食,如大米、核桃、李子、大枣等。这些食物都是秦朝的人吃的,还挺丰富的。
其中有一种东西叫Jiaào,看起来像大蒜,但又和大蒜不一样。
当时估计是随餐辅食,要蘸酱吃。现在网上有售,酸甜辣各种口味,有兴趣可以试试。
157山东烟台出土的陶器碎片中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早期的稻种,并有一些粟和黍籽的痕迹。
考古学家在一个1000多年前的唐代古墓中发掘出了古代馕。这种胶囊与现代胶囊非常相似。
上世纪70年代,长沙市郊发掘了三座汉代墓葬,其中包括著名的辛追墓,出土的粮食非常丰富。
动物包括兔子、家犬、猪、梅花鹿、牛和羊。
鸟类有鹅、鸳鸯、鸭、竹鸡、家鸡、环颈雉、鹤、斑鸠、火斑鸠、猫头鹰、喜鹊、麻雀等。
水产品包括鲤鱼、鲫鱼、带鱼、鲢鱼、鳜鱼、鳜鱼。
谷类包括小麦、大麦、小米、黍、大豆和红豆。
蔬菜包括向日葵、芥菜、生姜和莲藕。
水果有瓜、枣、梨、李、杨梅等。
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一份随葬品清单(册)。在出土的312枚简牍中,也记载了调味品、糕点,甚至熟食佳肴。
从著名的侯海印墓中出土的青铜蒸馏器装满了栗子、菱角、荸荠、花生和其他水果。
古代人通过蒸、煮、烤、炸和打蜡来烹饪食物。据说烹饪始于秦汉,流行于魏晋。这与铁器的广泛应用和动植物油脂的提取密切相关。
食物能保存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了,这只代表了我们祖先食谱的一部分。至于味道,就不用担心了。小时候过年吃三鲜馅带肉的饺子,感觉是天上最好吃的。
看看菜单的面积就知道了,厨房里的勺子才是文明的真正标尺,美味是衡量文明深度最可靠的依据。
放眼欧洲,19世纪还没有像样的菜谱,而在东方,古代就有关于美食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