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的爱是什么?

兰花之恋

中国兰花是中国最受欢迎的传统名花之一,它香诱人、花悦人、叶触人、韵迷人。她叶相婀娜,叶常绿,花高贵芬芳,优雅圣洁,飘逸自然。千百年来,兰花被誉为“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

兰花超凡脱俗,气质高雅,形、色、香、韵俱佳。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被她陶醉和倾倒。人们爱兰、赏兰、求兰、植兰、咏兰、画兰,创造了灿烂的兰花文化。

兰花香远,调羹遍地,沁人心脾,有益于人的健康。她的香淡雅飘逸,她的花高贵大方,深受国人喜爱。一株兰花满屋飘香,闻着就烦,给人一种静下心来放松的感觉。“庭院碧香;房间是蓝色的,充满了香味。”“兰生香满路,方清远一倍。”“秋兰的影子照到池边,池水清澈芬芳”。有幽兰香,飞飞袭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的语言,概括起来就是:“谁能夺得幽香纯正的兰花?”。这些诗对留兰香赞不绝口。

我爱兰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芬芳可爱,更是因为它的心灵坚定,有育人向善的作用。2000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山谷中欣赏兰花,驻足弹琴,称赞兰花为“王者之香”。孔子称赞兰花:“不香是因为空,不萎是因为寒;气若长而不变,心永不动。”孔子非常准确地将中国美学“善”的核心融入兰花之中。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兰花注入了爱国情怀,将兰花之美有机地转化为对祖国的热爱。屈原对兰花的赞美,其实是对祖国之美、生命之美、人格之美、理想之美的赞美。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用两个文明的成果浇灌滋养着中国兰花,使兰花成为中华民族爱美、向善的结晶。兰花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结晶之花,是哲学之花。彝族著名诗人阿洛科斯柯夫斯基也写过一首歌赞美:“人人都说你素雅,说你美丽多彩。我说你是你心中的女神,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王者之香,有多少人能懂,有多少人能理解你眉眼间的忧伤,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你不与牡丹争。"

我爱兰花,因为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也处处与兰花有关:人们把友谊之美称为“金兰”,文章写得好称为“张澜”,舞蹈、戏曲表演中的精彩手势称为“兰花手”,中国绘画中的飘逸线条称为“兰花叶描”。人们甚至把玉兰、君子兰、紫罗兰、米兰等40多种不是兰花的花称为兰花。千百年来,我国无数人生下以“兰”命名的孩子。可见,兰花在我们人民的生活中,早已是一个有着美好理想和殷切期望的图腾。

我喜欢兰花。它们种类繁多,花形丰富,常年不败。新年伊始,以元旦为首,云南产的“大雪苏”、“小雪苏”含苞待放,故人们称之为“元旦兰”。春节,产于中国台湾省和南方各省的“中国大花蕙兰”此时争奇斗艳,人们称之为“年度兰花”;立春之际,四川特产“春剑”兰花飘香天府,随后“春兰”遍布神州大地,香溢大江南北。暮春,“寄春兰”送春回家;初夏,“九华山”花开迎夏日至日;炎炎夏日,“四季兰花”纷纷吐槽;秋风送爽“秋兰”绿叶花更香;冬天,花儿凋零,但“冷兰”却色彩斑斓,傲然面对霜雪。中国传统名花中,哪一种能四季芬芳,月月花开?只有中国兰花。

我喜欢兰花,因为她的魅力令人感动。兰花原产于山野,古朴典雅。她洁身自好,与世无争,“不独处不失香”。她不随波逐流,也不跟风。她顽强不屈,“不因寒冷而改变主意。”唐代李群玉在《赠元坝》中称赞她:“兰秋香不死,松晚翠深”。北齐刘周在《刘子大支》中盛赞:“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焚而不可毁,玉可碎而不可变白,金可卖而不可夺其劲。”这是对兰花刚正不阿的美德的深刻描述和热情讴歌。兰峰、蓝捷、兰德和曹兰给了无数人深刻的启迪和巨大的鼓舞。

我爱兰花,兰花不仅外形美丽,气质高雅,观赏价值极高,文化韵高,经济价值高。古代有“种兰花几千块”的记载。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兰花作为一种高雅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其价值甚至是百倍以上。中国的兰花中有很多奇珍异宝,每苗1,000元到1,000元不等。人们称之为“活文物”和“绿色宝石”。兰花从1元到10000元的几千个系列,社会需求更大。中国台湾省每年向韩国和日本出口30多亿新台币的中国兰花。中国大陆每年兰花出口高达数亿元,这还不包括中国优良兰花的出口价值。中国国内对兰花的需求更大。兰花以其独特的自然魅力、高雅的艺术魅力和可贵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人们发自内心的喜欢她,呼唤她,欣赏她,对她情有独钟,对她一往情深。

我喜欢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