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全国数学联赛高考加分政策是怎样的?怎么才能加分?
两次调整分别是调整奥赛、科技竞赛加分和调整体育特长生加分。两个规范要求各省(区、市)对高考加分项目进行系统清理,严密防范并严厉打击加分或身份造假行为。在奥林匹克和科技竞赛中,调整最彻底的项目是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获得本次竞赛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有高校招生和高考资格。参加以下六类竞赛并获奖的学生,虽不再具有高校招生保送资格,但仍可享受加分。加分的前提是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在毕业当年决定是否给高校加分不超过20分。这六大类竞赛的获奖者包括: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日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小学计算机制作活动一、二等奖,或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研究项目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上述竞赛获奖学生,如要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参加考核。“高考加分,瘦身”是尊重中国基本国情的表现,而参加过国际奥运会的学生被保留了保送生资格。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协选拔参加国际奥林匹克代表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集训的学生,毕业当年保留在高校保送的录取资格,由报考高校考核后决定是否录取。之所以这样,相关人士解释,是因为国际奥运会的时间与高考时间重合。
2009年《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办法》规定,在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包括: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中国物理奥林匹克决赛、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级竞赛(包括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级竞赛、中国物理奥林匹克省级竞赛、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省级竞赛和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均纳入保送生选拔条件。
奥运会等“重要武器”的实力将被逐渐削弱。如重庆市规定,从2009年起,高中五项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总决赛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加分政策不变,但省级赛区一等奖获得者调整为报考重庆高校加20分。2011起,省赛区一等奖获得者不再享受加分政策。
3.与原办法相比,调整后的奥运会和部分科技竞赛有哪些变化?
经教育部和中国科协研究,对现行涉及奥运会和科技竞赛的项目进行了调整,如竞走和高考加分项目:
一是将奥赛全国总决赛获奖者、科技类竞赛获奖者由原来的加分、保送资格调整为同等条件下高校可优先参加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资格。能否享受加分由学生所在的省级招考委决定,不再具有保送资格。
二是奥赛赛区获得一等奖的学生,由原来的保送加分资格调整为同等条件下高校可优先参加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资格,不再具有保送加分资格。
第三,在奥运会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协选拔参加国际奥运会国家集训队的学生,仍给予保送资格,由报考高校考核后决定是否录取。
4.调整奥赛和部分科技竞赛获奖者加分项目,会对赛事发展和学生科技活动产生哪些影响?
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和科技竞赛举办以来,对培养青少年对学科和科技的兴趣,促进青少年学科和科技后备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一些中学、学生及其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盲目追求保送或加分等“捷径”,违背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将客观上适合部分学生参加的奥赛、科技竞赛泛化为更多、更低龄学生的“强制性”学习或活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功利性加强,动机和行为扭曲,导致部分学生过于注重本项目的设计而忽视其他学科的学习,导致部分学科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不足,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后劲”。
鉴于此,为了给真正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开放、严谨、廉洁的竞赛平台,开展科研实践,遏制竞赛不必要的功利色彩,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鼓励特长,又强化基础, 同时为了促进竞赛的长期健康发展,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现行的竞走加分政策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关于活动主办方的预研判断,这种调整不仅不会对学生和活动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吸引和凝聚更多真正喜欢科研的学生以平常心的态度参与活动。基础教育部门认为,这一调整有利于真正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脱颖而出,促进他们的全面和个性发展,对中小学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保护和促进一部分有学科和科技特长的学生更好地发展。
此次调整仍保留了部分奥运冠军的保送资格,即国奥决赛一等奖获得者中入选国家队集训的选手。中国科协专门制定了严格的选拔办法,确保选拔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确保选拔出最优秀的选手参加国际奥运会。
嗯,希望对你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