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听别人反映后的感受》

新体验式作文项目实施以来,每周一次的新体验式作文课成为学生的最爱。交流的时候,班里几个同学口语表达能力都很强,说话一套一套,滔滔不绝。作为观众,我有时会情不自禁地为他们的演讲鼓掌。但奇怪的是,这些孩子中有几个只会说话不会写字。具体来说,篇幅不长,文字描述也没有讲的时候具体。这是怎么回事?王鼎钧先生“作文三书”中的“语言”一文,解决了我的困惑。这本书是这样读的:

通常,“写”比“说”简单。打电话要五分钟(五分钟可以说一千句话),写信可能只需要三五句话。老李在电话里对小王说:“明天下午一起吃饭好吗?”六点半,中华路汇宾大厦,你知道这家餐厅吗?在人人百货大楼。让我看看你怎么坐车去那里。那条路是单行道。不走成都路。绕到北门可以停在惠宾大厦门口。好的,一言为定。明天下午,6: 30,我们在招待所见,先到先得,我们到。“如果不打电话,而是写信,字数就少多了。至少,不会有“让我想想”之类的话,因为写信是想好了才能写的。没必要再重复一遍时间地点,因为看过信的人还可以再读一遍。可见,当文字变成“文本”时,往往会删除很多文字,这就是作家们常说的“简洁”。任何在会议或演讲中做笔记的人都记录过这种经历。从字面上看,写下来的总是比说出来的少。

看看我眼中只会说话不会写字的学生的作文,我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们的作文虽然篇幅不长,但大多分句通顺,中心突出,语言简练。之前所谓的“说”,因为口语的随意性,虽然说的很多,但是仔细推敲,其实有很多地方看起来很复杂,很啰嗦。说话的时候感觉不到,但是写下来的时候,也就是把口语变成内心语言(脑子里想的),再把内心语言变成书面语(笔头写的)的时候,我就觉得应该把口语“瘦身”了。因为写书面语的时候,我们的时间比口语多。我们可以在动笔前想好,边想边写,边写边想。写完后可以反复琢磨修改。这样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凝练性、准确性都会比口语高很多。

关于这一点,我的感触很深。记得有一次要上公开课,磨课的时候录了课堂教学。看视频的时候发现自己语言不简洁,说话啰嗦,肢体语言夸张。而这一切,在课堂上,我一点感觉都没有。于是,我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努力磨练自己的语言,用书面语规范自己的口语。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我的语言就干净多了,听的人也听得懂,感觉舒服。显然,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和看待“只说不写”的现象。

作文的语言一方面要“简洁”,另一方面要“具体生动”。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孩子不知道如何写出具体生动的文章。王鼎钧先生说:作者有理由在把“词”写成“文章”时加上词。我们说过,写作是为了表达。有时候多写几句话,多写几个句子,就能表达你想表达的东西(也就是内容)。当你们面对面交谈时,有手势、语调和表情来帮助表达,并写在纸上。这些都没了。你得增加字数来弥补损失。如果我告诉你“我昨天遇见了小张”,如果我把重音放在“小张”这个词上,如果我说这话的时候感到惊讶和激动,那就把它写下来“猜猜我昨天遇见谁了?我遇到了小张!想不出来?”另一个假设是,当你面对危险时,你说“我不怕!”“但是我的嘴唇在颤抖。写下来的话,不能只写“我不怕”这几个字,要在嘴唇发抖的时候写下来,或者:“我说我不怕,但是我很紧张。"

看完这个,不得不佩服王老师的精妙举例。他这样说,任何一个学生都会很乐意接受,他也很清楚应该在哪里多写几个字,怎么写才能让人看到他,听到他的声音,身临其境。反思自己的教学,面对学生的时候,只能说搭档的作文不具体,不生动,却不知道怎么写。虽然有指导,但我是为所欲为,零敲碎打,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所以我无法指导学生如何深入写作,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从哪里写。这种写作指导一定是治标不治本,学生很难有大的进步。

《作文三书》对我的作文教学启发很大,指导我下一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