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并退出后,将不再接受该群聊消息”

01

前几天加入了一个30天减肥打卡群。感觉心里有这个群体。暑假可以减肥塑形,然后开学完成土肥圈的逆袭。

不得不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刚开始几天,群里所有的“战友”都下定决心要减肥。就像《卡路里》这首歌,“每多吃一粒米,就要说一句对不起”。大家都远离家乡,在各自的地方进行着减肥的运动,颇有西虹市首富里的一景。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群内成员逐渐熟悉,大家开始在群里聊天,争抢图片,没完没了的水群。

有时候早上起来,几万条消息静静地躺在微信里。我没有耐心一一翻看,就干脆把群屏蔽了。

如果这其实只是一件小事的话,最让我感到不舒服的是组内成员互相比较妥协的方式。因为很多时候,对话是这样的:

“小冉,你今天锻炼了吗?皱眉”

“嘿嘿嘿告诉你吧,今天吃太多了不能运动!哭笑不得。"

“哈哈哈,看到你也没锻炼我就放心了。咱们明天再锻炼吧hh”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段对话,我很惊讶。这个团体的初衷不就是互相鼓励锻炼吗?为什么渐渐变成了不运动,向别人寻求安慰来换取自己的心安?

这样的打卡团,成了摆设。

无数次被问今天有没有锻炼,感觉已经偏离了自己当初的想法,于是狠心选择了删群。

渐渐的,我也发现没有所谓的打卡组,我还是可以完成锻炼目标的。

02

还有一种群,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就是你朋友的大姑婆婆的姐姐的侄女邀请你加入群,说会有福利。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微信商家卖东西的地方。

这个团比第一个更凶残。如果说第一类打卡群是一个自发组织的非盈利群体,那么这个群体无疑是为了赚钱而建立的。

进去之后就是群主没完没了的推销和各种不知道真假的用户反馈。他们炸毁了他们的财物。还好我是个理性的大学生,不然我可能真的会像很多人一样掉进他们精心设置的圈套。

微信商业产品,轻则钱浪费,重则皮损,也就是俗称的烂脸。我皱了皱眉,毫不犹豫的删了群。后来在朋友圈发现微信生意的痕迹,不禁想起我当时加入的几个微信生意群。

03

还有一个群体,群体里只有几个人,却能掀起惊涛骇浪。没住过宿舍的人,可能永远体会不到女生宿舍关系的复杂。

前面的文章里提到过,我们宿舍有两个舍友吵架了,于是我和另一个女生被这两个舍友拉进了他们建的群。太好了,四人宿舍已经有两组了。

我觉得“四人三组”的日子可能越来越近了。我不知道他们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我不知道的群体,但我自问没有和任何人发生矛盾。

其中一个群名是《论如何与大孩子相处》,听起来很幼稚,是这个已经年满20岁的室友给的。

另一方面,“661宿舍三人组”又默默排除了一个人。

不知道如何回应,我在两边的三人团里选择了沉默。而且过了几天,我在看两个三人组,我选择同时退出群聊,依然坚持很久没动的四个人。(估计他们已经忘记这个群体了)

这样的群体,即使存在,也只能提醒双方的不快。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小题大做。但我认为我做得对。

以上都是个人经历。

其实我一直觉得微信群是一个非常方便快捷的组织。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聚集一群人,提高了效率。

但是现在的小伙伴们真的很喜欢,“一言不合就建群。”用同样的方法偶然拍了一张照片,想欣赏一下,建个群;刷剧聊八卦,邀好友建群;一起听微课,一起研究,建群。

结果总是莫名其妙的被拉进各种群。除了家人朋友,其他的都是可望不可及的,打卡,遛狗,拼车,外卖。......

本以为这些看似严肃的“小团体”能让我暖场,甚至大呼过瘾。从来没想过,但是满脑子都是屏幕一样的表情,一两个红包,毫无意义的废话。

我突然明白了,很多天天瞎混的群,除了浪费流量,占地方,浪费电,还有什么意义?

其实很多人会觉得有些群体很讨厌,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面孔,纠结,麻木,我们忘记了关心自己,问自己是否不堪,是否需要独处的空间,是否需要自我反省的空间。

但其实真的没必要太在意群聊。毕竟,网络世界充满了奇迹。好聊,离开这个群聊。如果聊的不好,请在删除前告诉群主,以后江湖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