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骨瘦如柴,却比他老婆或者其他人都辣。像火一样热。
内火也叫内热,中医也叫“火热内生”。顾名思义,内火(热)是内寒的对立面,是新陈代谢过快,产热过多而引起的。产热过量,对于人体来说,有绝对过量和相对过量两种情况。绝对过剩是指人体新陈代谢过度导致产热超过正常散热能力而引发的疾病;而相对过多,则是指人体散热能力下降导致产热相对过剩而引发的疾病。产热过多而引起的“内火(热)”也叫“实火(热)”。既然是火,它的主要临床症状当然是发热。“实火(热)”引起的发热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全身发热常表现为体温升高。比如现代医学的甲亢,就属于中医“内火(热)”中的“实火(热)”范畴。局部发热,如胃的烧灼感、心窝的烧灼感、头面部的烧灼感、排尿时尿道的烧灼感、排便时肛门的烧灼感等。,是由于热量过多聚集在某一脏腑所致。在临床上,实火(热)除发热外,往往还有代谢过度的症状,如面红目赤、心悸心烦、口渴、喜饮凉物、大便干燥、小便黄赤、暴饮暴食、脾气急躁、消瘦等。“火(热)盛”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元阳的运动和温补作用过强,导致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活动过度,产生各种症状。另外,情志病中提到的各种过度的情志活动也是导致“实火(热)”的一个因素,这里就不赘述了。
人体的散热系统,除了皮肤、汗腺、呼吸的散热外,血液、体液、袁茵等体内各种液体物质对热量的吸收和储存,也是保持体温恒定不太高的重要因素。所以,当人体内的血液、体液、袁茵等物质流失到一定程度时,人体内也会出现产热与散热的失衡,从而产生各种热病,这就是产热相对过剩的情况。中医把这种相对实热而产生的内火(热),称为“虚火(热)”。“虚火(热)”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自觉发热,测得的体温常不升高或略有升高(一般在38℃左右,一般不超过39℃)。发热往往在下午或晚上比较明显,疲劳后症状会加重。除发热外,还可看到手足心灼热、心烦失眠、口干眼涩、咽干咽痛、骨蒸潮热、两颊潮红等症状。人体内的血液、体液、袁茵等物质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在完成生理活动时要消耗这些物质,同时从饮食中吸收营养,使消耗的物质得到补充和充盈。当人劳累过度、久病后筋疲力尽、失血过多、饮食不当时,往往会导致体内液体物质消耗过多而得不到及时补充。这时就导致了“虚火(热)”的发生。此外,体内的液态物质也会在外六淫中“实火(热)”和“火(热)邪”的煎熬下,大量减少,从而造成“虚火(热)”的症状。这种情况多见于感染热病后期。患者持续低热,上午轻度或不发热,下午和夜间发热,但一般不超过39℃,精神萎靡,饥、渴但不喜饮酒,焦虑失眠,咽干牙痛,大便干燥,尿短等。对于这种病,需要用养阴液的方法来治疗。只有逐渐补充体内流失的血液、津液、袁茵等阴液,低烧才能逐渐好转。此外,热病治疗不当,如多汗,也会损伤体内的阴道液,导致“虚火(热)”。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12岁的小女孩。感冒发烧后,父母自己给她服了止汗剂和抗生素。吃药后,她出了很多汗。当时体温恢复正常,但第二天下午又发烧了。父母随后给她吃了止汗药和抗生素,吃了之后出了一身汗,烧渐渐退了,但第三天下午又上来了,比第二天还高。这时,父母开始不安,带她来见我。来的时候是早上,测体温37.2℃。小女孩精神状态还可以,脸也没红。她说下午暖气上来,人就会觉得浑身无力,不想动,这几天也没胃口吃饭。我问她,排便怎么样?她说大小便还是正常的。我又问她,你怕冷头疼吗?她说,没有,但是我觉得喉咙里有痰,有时还咳几声。这时父母说这两天下午在家自测体温在38.5℃左右。我再看她的舌苔,看起来很干,缺乏津液,舌尖发红。感觉脉搏很软很弱。根据各种症状,我被诊断为“虚热”,病因是多汗,导致津液受损。药方:玄参6克,玉竹6克,天冬6克,竹叶3克,金银花3克,鸭跖草6克,白薇6克,焦山楂6克,生甘草3克,牛蒡子6克。处方中以玄参、玉竹、天冬为主药,以淡竹、金银花、鸭跖草、白薇为辅药,以焦山楂、生甘草开胃消食,以牛蒡子化痰利咽,以* * *为辅药。* * *前后吃了三贴,退烧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