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都打坐。两者有什么区别?
道教和佛教虽然都需要禅修,但侧重点不同。佛教讲究修身养性,潜心修行。佛教中禅修的目的是“修心”。道教很注重身体的修炼,打坐是为了更好的开发身体的潜力,打通经络。两种方法虽然相同,但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却大相径庭,只是相同而已。
道教内丹禅修是以思想为指导,先把人的主脉理顺,称“任杜尔脉”(任脉,全身阴脉之海,是全身阴脉的总汇;督脉,阳脉之海,是人体阳脉的汇合处),由阴阳主脉的相通带动,从而打通全身十二经脉,进一步放松奇经八脉,进一步打通全身络脉,最终使全身经络贯通。
在佛教的禅修方法中,通常以“修心”为主,很少关注生理上的变化。佛教的禅修,虽然和道教类似,也是要求人调整呼吸,平静心态。但初级禅修有一套佛教的禅修方法,如五停心观,是修行者在禅修时形象化的五种方法,目的是净化自己的欲望。当然,最终禅定的目的是提升人的智慧,使人生而有智,能够净化涅槃。
可以说,道家禅修更注重通过改善人的体质来提高人的精、气、神,最终使人悟道。我相信人的生活水平是可以通过生理变化来改变的。而佛教禅修则更注重人的精神和思维的培养,认为通过纯粹思维的改变,可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