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了Walkman便携性的精髓,吸收了WM1A高音质的精髓,索尼Walkman ZX300上手播放。
关于什么?WM1从之前的评测可以看出:索尼70周年招牌三部曲:金碧辉煌沉稳低调WM1Z和WM1A高品质便携播放器。
关于A30,可以看到之前的评价:索尼Walkman A30是一款兼顾轻薄、高音质和续航的音乐播放器。
高音质和便携性赋予ZX系列新的使命。照片是ZX100。
提到ZX300,很多人会想到两年前发布的ZX100。说到ZX100,对于笔者来说是一款有些失望的产品。它最初的定位介于A20和ZX2之间,但整体设计更接近基于A20的增强版。操作界面还是基于屏幕下方的物理面板。操作面板的质感与铝合金机身有些格格不入,调音过于注重低频。不过ZX300并不是ZX100的继任者,而是一款全新的产品。
关于ZX100?可以看到之前的评价:回归纯音乐播放本质的Hi-Res音乐播放器,索尼Walkman ZX100上手播放。
关于ZX2,可以看看之前的评价:?声音玄学的结晶,索尼Walkman ZX2手打。
虽然原厂提供的官方保护专用设计和WM1系列类似,都是黑色皮质,但是翻盖设计并不是WM1系列的向下设计,但是?A30和A40的原始保护盖是侧掀式的,并且仍然使用塑料材料作为固定ZX300的方式。上盖采用了磁吸式设计,皮质厚度比A30、A40的保护套要厚很多。
外观与ZX100的实体设计相似,但又完全不同。要说ZX300和ZX100有相同的特点,恐怕也就只有修长的机身结构和可以轻松放进口袋的尺寸了。除了命名,ZX300和ZX100的相关度不高,不像ZX100是基于一个系列。ZX300是一款取WM1系列之精华的廉价轻薄版,但同时,它也不仅仅是一款基于ZX300的成本下降版,更是一款全新的设计和规划产品。
不同于ZX100的机身下部凸出的设计,ZX300的机身是一个完整的平面设计,背部有一个大蒙皮,侧面有一个类似WM1的大实体按键,可以在不开屏的情况下控制音量音乐播放。此外,音乐爱好者对机器顶部的两个输出接口感到兴奋。ZX300和WM1系列都是3.5mm单端和4.4mm平衡输出的型号,这也意味着驱动力可以通过平衡接口倍增。
ZX300的正面是优质的磨砂玻璃,不易因强光产生眩光,触摸滑动手感比普通的光泽玻璃要好。不过可能会奇怪,屏幕其实只有上半部分。既然屏幕不占整个机身,为什么要用这么狭长的玻璃呢?
笔者猜测是为了结构和美观,因为电路板、电池等元器件的关系要放在机身里,ZX300的尺寸不能太大。索尼选择将所有部件放在窄窄的机身设计中,边框要有足够的开口将所有部件放进去。但是因为使用的屏幕是3.1英寸WVGA比,所以整个机身开口无法填满,但是如果使用单独的一块材料,机身看起来就会像ZX65433。
作为随身听的系列产品,个人感觉粘着WM口比较麻烦,这是随身听的象征。除了使用专用传输线(或者匹配microUSB转WM口转换器),传输接口的技术也比较落后,很多大品牌都陆续推出了USB Type-C。接口,不仅可以通过USB 3.0或以上传输速度快速接入,还可以选择使用更高效的充电技术。
继承了WM1系列中全平衡S-Master HX架构ZX300最重要的核心,采用了与WM1和A30同一代的S-MASTER HX芯片,最高可支持32 bits 32bit 384kHz。并且在平衡输出模式下,支持原生DSD 11.2MHz网格,单端输出设置为50mW+50mW @ 16欧姆,平衡输出可达200mW+200mW @ 16欧姆,虽然略低于WM1中的60 MW+60 MW。
看到单端和输出规格的数据,就不难理解ZX300的S-Master HX架构和WM1系列是一样的设计了。单端输出只会进行单DAC和单放大,而平衡输出会使用DAC和对称放大,造成四倍的两组输出,不同于一般支持平衡的便携播放器通过平衡架构合并左右输出后只有两倍输出差的情况,但也象征着ZX300在平衡下的功耗。
另外,结构和散件也是继承了WM1A。除了用铝合金切割机身之外,电路板和外壳之间还安装了镀金的高纯无氧铜底板,背面采用高刚性铝合金底板,强度和导电性兼备。内部使用从ZX2和WM1A延伸的镀铜电阻,在电池和放大电路之间安装与WM1系列相同的双电层电容。S-Master HX的扩展部分也有四个FT-cap(WM 1系列中的5个电容器)。
其他与声音相关的组件还包括两种不同采样模式的双时钟设计,44.1kHz和48kHz。播放DSD时,需要在4.4mm平衡输出模式下进行原生解码,如果是单端,则转换为PCM模式播放DSD文件。所以如果有需要听DSD的玩家,建议购买4.4接口的耳机,解放精力。
?
?
?
?
?
用户界面和WM1,A30/A40一样,但是用户体验还是要提的。比如作者经常听的音乐,比较固定,操作问题不大。但是对于一些在存储空间中加载了很多艺术家的大量音乐的人来说,索尼现在的系统缺乏之前Android系统下的便捷搜索机制,这也是一些玩家诟病的地方。
DAC模式是否增加了使用的灵活性?
与MW1系列相比,ZX300还拥有全新的DAC模式,可以配合PC和Mac使用。在主屏幕上选择DAC模式可以将其转换为USB DAC。除了更新到Windows 10 Creators Update的Windows版本之外,其他Windows版本需要其他驱动程序。在Mac上?用Windows 10 Creators更新?即插即用,需要注意的是USB DAC模式无法访问ZX300中的文件数据。
搭配4.4mm五极平衡耳机更能体现价值。索尼还提供了两款基于原设计但改为4.4mm五极平衡端子的耳机,包括MDR-1BP和XBA-N3BP,作为匹配测试,而这两款耳机使用的线材底座与原3.5mm单端版本相同,只是耳机端子改为4.4mm平衡。MDR-1BP仍然提供单键控制器的3.5mm线,但XBA-N3AP只提供单条平衡线。
乍看之下,ZX300的调性与WM1A有些相似,声音趋于理性和解析,音场空间略小,细节信息较少,低频较多。相对于整体声音来说,听起来亮而薄WM1A,但ZX300的声音更均衡,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ZX300不如WM1A亮。
也许是因为调音的原因,或者是索尼的工程团队有意让ZX300和balance的区别更加明显。ZX300在搭配同一款耳机的前提下,使用单端和平衡输出的区别比WM1A更明显,尤其是搭配更多细节和更高驱动力的耳机时。
匹配的MDR-1BP提供单端和平衡线,线本身材质相同。交叉听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两个输出面的不同,但是细节上的区别并不明显。毕竟索尼强调自己的DAC架构比较特殊,不会因为单端平衡架构而影响SN比。但除了左右分离更好的优势,低频的紧凑和中频的饱满会让人觉得不在一台机器里。
用MDR-N3BP的表现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就像一个朋友手边有一个标准的单端MDR-N3AP作为对照组;如果单端驱动比接手机好多了,还是感觉低频有点松,声场不太好展现,所以用平衡线接。低频虽然有量感,但有很多明显的形态,也能获得显著的下潜延伸。判断单端和平衡的性能差距。
连接这两款耳机可以发现,MDR-1BP和MDR-N3BP都可以看作是索尼为了让消费者更容易探索ZX300的单端和平衡性能而制作的耳机组合。另一个我觉得比较合适的搭配是HiFiMAN?X版?因为在官方的建议下,Edition X最合适的驱动上限是单端模式下450mW左右,而ZX300的左右声道在平衡模式下可以达到200mW,已经相当接近需求了。
如果真要比较的话,WM1系列和ZX300的性能还是有差距的。但根据普通大众的音乐听习惯,三频更均衡的ZX300比被戏称为黑砖的WM1A更容易被接受。具有纪念版性质的金砖WM1Z虽然中频华丽,但也意味着声音更注重个性而非平衡,而且单价也很高。
最重要的是WM1A的声音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都比ZX300大很多。笔者在日本亚马逊看到一位消费者对ZX300的评价,应该也证明了这一点。他说虽然自己已经有了WM1Z,但是因为体积和重量的原因不想拿出来,所以买了同样4.4mm的ZX300户外用。我也觉得ZX300和WM1的区别,如果你在公交上,在大街上,会因为环境噪音而难以分辨。
笔者虽然不是索尼随身听的长期用户,但也受到了最近几款随身听播放器的洗礼。早期的Z1050给笔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除了不能扩展存储,而ZX1驱动力差,但至少声音悦耳。相反ZX2和ZX100的驱动力并没有提升,低频的突然增加让声音不平衡。相比之下,笔者觉得当时A15的声音比较正常。
去年推出WM1和A30系列时,笔者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调音变中性了(很多老缆粉因为失去了过去中频的暖糊特性而不满),驱动力也提高了。WM1的4.4mm均衡输出,终端结构稳定,驾驶性能更好,虽然一开始因为系统* * *,机器反应卡死了,但是后来修改了。
但是A30和WM1在整体性能和价位段上差距明显,上一代的ZX2和ZX100几乎不能作为两个产品线的折中。今年ZX300发布之际,笔者看到了WM1的4.4mm均衡输出,开始期待。毕竟无论是价格还是便携性都比WM1更适合外出携带。实际体验后,感觉ZX300是扩展4.4mm终端的重点产品。
虽然台湾省比日本晚了差不多一个月上市,但是索尼在台湾省的官方售价还是比日本的建议售价要好,加上?ZX300整体性能仅略逊于WM1A,但整体调音更均衡,体积更易携带,价格却更平易近人。难怪日本Kakaku比价网站是目前销量和关注度的双料冠军。
综合来看,个人认为ZX300对于纯音乐爱好者来说打出了一张好牌。它不仅继承了ZX100的优点,还拥有更加中性的声音表现。虽然缺少WiFi和app的扩展功能,但是内置存储降低到64GB。综合来看,ZX300在这个价位段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但强烈建议搭配4.4mm均衡输出使用,发挥其全部实力。如果只用单端输出,那就太暴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