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呆了三个月,我体会到了自由的本质:太自由了,就废了。
从放假在家开始,每天跟着剧到深夜,11起床,一天两顿饭。
事实上,我是这样度过过去两个月的:
新买的《思快思慢》一周后就可以看了。从读书的第一天起,我就上了封面。发了朋友圈后,我再也没有翻开过一个人的过去,只看了前两三页。
决心每天练字,我兴致勃勃地买了一门写字课。前三天每天写一页,第四天,唉,算了。反正练了这么久也没用。
现在是晚上11点。放下你的手机。在床上滚了十多分钟,最后决定玩半个小时,结果玩到凌晨两三点。
这让我想起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问题:“摧毁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其中一个好评度很高的回答:“让他闲着就行。”
人天生就有一种惰性。如果他们在舒适区待的时间长了,他们会尽力维持这种舒适。想要挣脱,就变得很难。
2
我想起在疫情爆发前,我妈给我讲过一个表姐的故事。
我表哥是室内设计师,他在上一家公司干得不错。他在后面有些资源,后来觉得赚的少了。再加上老板说话老是难听,他就高高兴兴的辞职了,做起了自由职业,创业了。
说起来,表哥充满了自豪感,没有职业时间,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有时间有钱赚,是最好的事情。
以前我都是按时起床送孩子上班,精力充沛。现在我是自由职业者,我完全放松了。
送孩子,没有的话让老婆送。反正我也不急着上班,睡一会儿,养足精神创业。
然后早上睁开眼很快就过去了,刷了刷朋友圈,看了看新闻,然后看了一些视频。我很高兴,中午过去了。
该吃晚饭了。吃完饭坐下来泡了杯茶,然后聊了聊微信,说要整理一下自己的资源和人脉。结果我翻了翻手机,看到别人发的视频,还是忍不住多看了几眼,然后和几个人聊了一会。下午过去了。
放学了,孩子也帮不上忙,因为表哥还没整理好人脉,然后又要吃饭。吃完饭,微信聊天,刷新闻。很累的。在床上刷到后半夜。终于,我累了。先睡觉吧。
不上班的那一天,我什么都没做。至于人脉和资源,我改天再整理。
日复一日的重复,表哥悲哀的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
终于有一天,我咬牙送孩子上学,在一个商场坐了一上午。结果什么都没做,因为没有压力,没有同事催我,也没有老板骂我,更别提效率了。
自由职业者似乎每天都有充足的时间,但没有时间真正做自己的事,这使你的生活一团糟,更不用说成了大老板。
你有多少自由就有多少自律,只有自由而没有自律,结果就是把自己活活变成废柴,最后一事无成。
自由职业听起来不错,但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良好的习惯和自律是你为自己努力的砝码。
如果没有自律和自由,不如努力工作,让别人鞭策你前进,这比自我放纵好得多。
三
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一直站在抗击新型肺炎疫情的最前沿。在疫情期间,他几乎总是与病毒争分夺秒。
疫情爆发前,钟南山院士的工作是忙碌而充实的。毫不夸张地说,他一年工作360天,每周去一次诊所。
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专访时,当记者谈到退休时,钟南山笑着说:“我从来没有考虑过退休。当医生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现在我能跑和走了。如果让我退役,我可能会死得更快。”
如果你整天做有意义的事情,你会感到充实,自然健康。
四
之前,网上有一个很火的故事。某创业公司资金链断裂。公司的一个清洁工阿姨因为受不了公司的氛围,直接拿出了600万,让公司完成了融资。
要知道,600万是很多家庭一辈子都赚不到的。为什么有了600万还要出去打工?大妈50多岁了,出去打工也不容易。
在很多人眼里,上班就是为了挣钱,但上班的意义还不止于此。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指出,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挣钱,还在于提升自己,改善自己的内心。
大多数间歇性工作者不明白,鸡汤和榜样不是你的毒药,习惯了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惩罚。
如果你不努力,没有自律,只想舒服,那么你就无法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资源,也无法管理好自己。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热爱生活。
而不是安逸无所事事,要知道自己有没有自律和拼搏精神。如果你没有这些,请不要放弃工作。你需要一个同事和老板来推动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