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过去和现在的女性以瘦为美的现象。

(1),从心理学角度“瘦就是美”

如今,街上随处可见穿着时髦服装的妇女。当你走近他们的生活,你会发现,减肥永远是他们交谈的话题,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关于女性为什么要减肥,王春云在《减肥》中说:肥胖损害心理健康:肥胖的人比正常体重的人体会到更少的快乐和积极情绪。但是,经历负面情绪的人比正常体重的人多,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病率特别高。肥胖会降低自尊,导致不愿意去参加聚会,去商店买衣服和在公共浴室洗澡,而女性则不愿意做妇科检查。女性减肥的另一个原因是她们对自己的体型不满意,这导致了她们情绪上的焦虑和抑郁。主要原因是:社会对女性人才的需求和新闻媒体对流行趋势的宣传报道导致女性对自身体型的关注,从而导致对自身体型的焦虑。丁时勇在他的《论女大学生追求形体美和瘦身的误区》中也论述过,女大学生瘦身的动机主要包括(l)自我形象的设计。通过对自我形象的完美追求,可以增强自信心;(2)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压力。受择业择偶的社会条件影响,担心自己的身体不如别人,会受到冷落,导致心理压力较大,产生对形体美的极端追求。(3)受各种公共媒体和各种广告的影响,人们盲目地试图减肥。[7]

此外,自我关注也是女性减肥的原因。对女性来说,身体成长的标志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的重要部分之一是皮下脂肪增厚。女生不想“丰满”,可以理解为拒绝自己有第二性征,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不愿意当妈妈。她还是把自己当孩子,希望像孩子一样被关心,被呵护,被爱。其实减肥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在一个富裕的国家,吃饭很少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很少有主人准备丰盛的饭菜只是为了招待他们的客人。我们在吃喝时享受照顾自己的乐趣,而在吃喝之后,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防止多余的食物变成多余的脂肪,这是对自己的另一种关注和关心。

(2)从社会环境发展来看,“瘦就是美”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美不属于自然的范畴,而是属于社会历史文化的范畴。对于这个认识,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从古至今,不同的时代对于美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因此,美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是人类客观社会历史实践的结果。美的标准有时因地、因人而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其标准是客观统一的。美是进化的产物,是事物适应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表现。

不同的环境可以创造不同的审美观念。新中国成立前,云南独龙族女孩十二三岁就要纹身,并将其视为必不可少的女性美。这种在外人看来很丑,在独龙族人看来很美的装饰,其实是独龙族女性适应环境,保护自己的一种策略。早期的独龙族没有文身的习俗,但近几百年来,藏族土司、傈僳族奴隶主延伸到独龙族地区后,向独龙族勒索钱财,每年索要各种贡品。如果他们买不起,女人就会被带走做一辈子的奴隶。为了避免被吐司蹂躏,很多独龙族女性忍受着在脸上刻黑条纹,毁容的痛苦。久而久之,这种自我保护行为就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类似的审美活动可谓不胜枚举。中国古代女人缠足,清朝男人扎辫子,缅甸女人长脖子,太平洋岛国女人以肥胖为美,都是适应环境创造出来的独特“美”。冬天,人们穿羽绒服和毛皮大衣,夏天,他们穿裙子和短袖衬衫。所谓美的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都是环境不同造成的。美首先是存在的概念,然后才是文化的概念。如果某种特征或行为有利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就会欣赏它,追求它,并通过我们的追求,沉淀为文化习俗,最终上升为美的概念。当历史条件或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本有利于生存的特征或行为可能会变得不利于人的生存,因此关于特征或行为的审美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当然,有些特征或行为对人的生存发展是中性的,没有好坏的影响,但因为人可以通过这些特征或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生活状况,所以也会与美勾上关系。在中国大多数人眼里,白皙的皮肤是美丽的,而在欧洲人眼里,皮肤黝黑、发红,甚至略带古铜色,对异性更有吸引力。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还有不同人生的经历。在中国,绝大多数工人是农民。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终日背对黄土辛勤劳作。他们的皮肤被晒黑,甚至是天生晒黑。在政府机关或政府机构工作的人,日晒雨淋,皮肤普遍白皙细腻。他们处于社会上层,生活条件较好。连普通白领都被修土的农民羡慕。所以在中国,白皙的皮肤代表着优越的身份和地位;而在欧洲,由于工业化较早,大部分人整天待在工厂里,很难整天见到太阳。另外他们是白人,所以大部分人都是比较白的。只有少数生活在农村的农场主人和城市里的富人才有闲暇去度假,沐浴阳光,皮肤略呈古铜色。所以在欧洲,青铜代表财富。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在今天这个文明发达的时代,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相对富裕了,闲暇时间也多了,衣食住行都改善了,才出现了像石或者林黛玉那样的瘦瘦病态的女性美标准。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瘦就是美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复杂心理的进化过程。

第六,“瘦即美”审美现象的影响

(1),“瘦就是美”的个人影响力

1,“瘦就是美”对身体的影响

调查显示,近30年来,进食障碍的患病率大幅上升,尤其是在社会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说明社会因素在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文化观念中,女性苗条的身材作为自信和成功的代表,以“瘦”为美。大量的媒体宣传也把追求苗条减肥作为一种社会时尚,备受大众推崇,这无疑对女性有很大的引导和压力。65438-0996世界范围内的饮食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体重下降是饮食障碍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减肥行为的增加,进食障碍等节食疾病的患病率增加,这表明在强制减肥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在内的进食障碍的发生率和患病率增加。流行率显著增加的其他职业是时装模特和运动员。有些女性为了减肥,把食物提供的热量限制在每天2940 ~ 4200焦耳,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天摄入热量低于4200焦耳的人是饥饿的。我国营养学家推荐的《膳食营养指南》指出,50岁以下的女性平均每天需要8400 ~ 9240焦耳。减肥太多,会很累,对周围的事情没有兴趣。因为葡萄糖是大脑和骨骼肌活动的燃料,当你吃的能提供葡萄糖的主食太少时,你就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你的身体就不能完成你给它的所有任务。此外,太瘦的人更容易头痛、易怒和抑郁。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身体会将食物、体脂和蛋白质转化为能量供身体使用。它的代谢产物酮会在血液中积累,破坏身体的酸碱平衡,使人头晕头痛。几周后,大脑可能会自我调整,暂时以酮为燃料,进一步造成体内酸碱失衡。此时,你会感到非常烦躁和沮丧。饿的时间越长、次数越多,身体永久性损伤的可能性就越大,比如水肿、心肾功能不全。【8】因此,追求瘦身和过度减肥对人的健康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2.“瘦就是美”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减肥的人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比如饮食失调。进食障碍与认知、情绪、行为等心理障碍有关,表现为体重和进食明显异常的一组综合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非典型进食障碍。厌食症患者对自己体型的认识并不客观。甚至有人认为“我宁愿减肥也不要死”,坚持要挨饿。这些人表面上不吃不喝,实际上患有抑郁症。另外,有些人在减肥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期待与失望的自我矛盾中,内心痛苦不堪很久。

(2)“瘦就是美”的社会影响

从t台上因减肥过度厌食而死的模特,到满大街生病的骨瘦如柴的“美女”,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任何审美潮流,一旦呈现出膨胀和滥用的势头,不仅会影响社会价值取向,还会滋生诸多社会矛盾。“瘦就是美”的审美观念愈演愈烈,将女性对象化、商品化,背离了正常的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当美貌成为女性的资产,就直接损害了女性的工作选择和生活质量。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审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甚至可以影响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一个民族的男性盲目地把瘦的女性看做美女,处于被动地位的女性不得不去迎合男性的审美,女性在审美上的屈辱地位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人格健康。以瘦为美,不利于养育下一代。如果所有中国人都瘦,那么就不会有健康的下一代。没有健康的下一代,国家和民族就难以健康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