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宁循环
与陈蔡群沉积同时或晚于沉积,位于扬子准地台边缘的浙江西北部开始凹陷扩张,形成海盆。早期以海底基性火山喷发和浅海陆棚相硅质泥质岩沉积为主,逐渐转化为中性、中酸性火山喷发,最终形成厚度为2900 ~ 3000m·m的细碧-角斑岩建造,此时由于早期晋宁运动的影响,地壳逐渐上升,盆地逐渐萎缩,海水后退,逐渐转化为大陆环境。在压应力作用下,双溪坞群陆相酸性火山岩开始喷发,堆积出厚度为1800m的钙碱性系列火山岩。显然,这套火山岩形成于成熟的大陆边缘弧构造环境。
中元古代末期(1000 ~ 900 Ma),早期晋宁运动终于发生,蔡晨期、平水-双溪坞期盆地相继褶皱隆升,形成山地和陆地。其中,浙东南地区在晚元古代隆升的基础上,在早期晋宁运动的影响下,隆升进一步加强,产生了一个强烈的闭合向斜褶皱,其枢纽向东北倾斜,宏观上形成了一个大型背斜构造。在高地温梯度和强侧压应力的作用下,经历了区域性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中压相系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并伴有局部混合岩化作用。在早期晋宁运动的影响下,位于准地台东南缘的浙西北地区被褶皱成山地和陆地,导致了东西向闭合的向斜褶皱和板内无根褶皱。宏观上形成了一个枢纽向东北倾的大型反转背斜,并伴有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但未发现相应的岩浆侵入活动,反映该区地温梯度较小,应力占主导地位。
早期晋宁运动的直接结果是浙东南隆起区与扬子准地台相连形成陆地,但并不相连,无法焊接成统一的大陆。此时,两个陆块的结合部江山-绍兴断裂开始形成,同时在更深的构造层发生了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江山-绍兴断裂带的出现将对地台区显生宙地质发展史起到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
晋宁运动早期以后,准地台边缘的岛弧区强烈上升,经历了长时间的剥蚀堆积。晋宁旋回中期形成厚400米的磨拉石建造和厚1000米的陆源碎屑建造。由于这一时期盆地较小,盆地沉降速率小于沉积堆积速率,沿海浅海逐渐过渡到海陆过渡环境,形成了红池村期复杂的陆相碎屑杂砂岩建造。这种岩相的快速变化可能反映了一次小规模的构造运动——晋宁中期运动,该运动使红池村组在某些地区与罗家门组平行或不整合。
晋宁运动中期以后,区域应力场由挤压转为拉张。在此背景下,上墅组双峰式碱性玄武岩-偏碱性流纹岩的火山岩在全区强烈喷发,堆积出厚度为1700m m的双峰式火山岩
晋宁旋回末期,晚期晋宁运动使扬子准地台东南缘充分褶皱隆升成陆,晋宁构造层产生第二次北北东向闭合斜卧褶皱,形成宏观上倾向西南的大型复背斜构造。岩浆活动强烈,主要由辉绿岩-碱性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成。浙东南地区的变质岩中,深断裂附近有橄榄岩(蛇纹石)、角闪辉石岩等小型侵入体。受晋宁运动晚期影响,变质作用轻微,主要为片理性和局部岩石轻微变质。混合岩化不发育。
形成于800Ma的晋宁构造-热事件,彻底结束了浙东南隆起区扬子准地台和前震旦纪地槽的发展阶段,使两个构造单元在全省合并为统一的华南古陆,浙西北进入地台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