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咨询师都是一样的——参加徐凯文老师精神力量工作坊有感
经过两天的工作坊,我对老师说的话印象深刻:好的咨询师都是一样的,不好的咨询师各有各的劣势。我对这句话特别有感觉,也可以说特别有切身体会。
听了徐老师这两天的分享,从理论到案例,我看到精神分析技术在老师的咨询中并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对来访者的真诚关怀:在咨询和拜访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系,愿意诚实地面对自己;应对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反共情。
在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建立咨询联盟,是贯穿整个咨询的最重要的话题。每当来访者建立了对咨询师的信任,咨询师就能帮助来访者。没有信任的基础,什么都不会发生。面对自己,往往是面对自己内心的愤怒、羞耻和不足。用精神分析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认清自己的反共情,看到自己没有被打破的作业,对自己的作业诚实。在与来访者的互动中,我看到徐老师更多的是把他作为咨询师,作为一个人的感觉,当他开始内心的感觉,然后通过内心的感觉来连接来访者,通过自己的开放心来连接来访者的心,让自己的内心直觉流出来,通过自己的开放心来引导咨询,而那种咨询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来访者的点,最能支持来访者的咨询。
我看徐老师不是用精神分析技术在精神层面对来访者进行冷眼分析,就像一个权威和专家,对别人的生活漠不关心。其实咨询师不是权威,也不是专家,来访者也不需要一个位高权重的权威或专家来评论他的人生。通过昨晚的实践,我也看到了这种分析在我们新手咨询师中是多么的猖狂,为了分析而分析是多么的可怕。我觉得这就是业内所说的野蛮分析。我可以想象,当来访者不接受我们的分析时,我们的心理咨询师可能会以反抗的名义解释他们的拒绝。这样的分析真的是对来访者的一种暴力伤害。
14进入心理咨询领域;15年开始开自己的工作坊和个人咨询,成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公司;16年开始带成长群;17年开始导师培训班;18,我开始了第二期导师培训,打卡咨询的有60多人。四个成长群每周开课,每天3到6次咨询,每1到2个月有一次工作坊。我成了一个从不打广告也不出名的咨询师,实际上完全忙不过来。我知道,这是在咨询领域,这种增长是突飞猛进的。
一直想和对的人分享我是如何在咨询领域快速成长的。今天听了徐老师的工作坊,我更清楚的知道,我其实是那么幸运的走了一条捷径。我在14参加过曾奇峰老师的精神分析初级工作坊,当时就迷上了这个理论。后来我还参加了我们当地一个资深精神分析师的成长小组。但我并没有深入这个领域,因为我遇到了我现在的导师,而我学习的亲密关系导师也不是主要讲技术,而是我作为咨询师的内心成长,以及我随时随地和自己的感情连接和跨越的能力。现在我知道这对一个顾问来说有多重要。
这两天听了徐老师的讲座,发现我在咨询中所做的事情和徐老师这样的资深咨询师的核心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市场也给了我这么大的认可。我看到徐老师反复强调建立关系的重要性,而我作为亲密关系导师,特别注重与来访者的关系,因为亲密关系重在感情和心灵。我们所有的个人成长都与训练我们与自己的感觉联系在一起有关。所以,当我听到来访者的故事时,自然会引发内心同样的感受,很快与来访者建立起心与心的联系。我们甚至不强调* * *情感,因为* * *情感还是有很多脑技的,而当一个咨询师有一颗开放柔软的心(这是我们长期训练的结果,不仅是在工作、课程中,在真实的亲密关系中),他不需要想去* * *情感,他已经* * *情感到了极致。
亲密关系体系中很少提到价值中立和中庸。亲密强调来访者来找我们咨询只有一个目的,帮助我们内在成长。所以,在咨询中,我们要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联系起来,经历心理咨询师的内心过程,然后不断地回到中心,然后从中心的平和、爱和智慧去支持来访者,这样每一次咨询都有助于心理咨询师的内在成长,同时也是对来访者最好的支持。这叫做亲密关系中的知觉循环。当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进行评判,甚至发火时,与来访者无关,而是触动了咨询师内心的无力感或旧痛。知觉循环是在心理咨询师持续关注来访者的同时,他能觉察到这些内心痛苦的感受,并意识到它只与心理咨询师本人有关,意识到这种感受只是纯粹的能量,并让这种感受流动。心理咨询师再次回到平和的内心中心,与本质的爱、智慧和直觉连接起来陪伴来访者,而这样的陪伴是完全和来访者在一起的,是那么容易抓住那些重要的、关键的信息(直觉是那么敏锐),同时又能完全润物细无声地支持来访者实现自我(在流动中,是那么自然)。
我老实说,在生活中,在发生矛盾的那一刻,我还是会对伴侣、孩子、员工进行评判和生气(我现在无法面对,但以后我会走自己的路,从来没有一个时候我能真正放下,让爱重新流淌),但在我的咨询中,我在咨询的那一刻成功接受了65,438+000%的来访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在咨询状态下有了更多的觉察,能更敏锐地捕捉到自己内心的不适。而且我在咨询的那一刻就面对了这种不适,我本质的爱与平和在咨询中流出。我发现我根本不需要知道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比如中庸,比如价值中立)。我只是轻松地完全接受了来访者,或者说我根本没办法。甚至,我从心底里对他充满了感激和欣赏。
我很庆幸,虽然我在咨询和教学中并没有感觉到卡壳或受阻,但我还是很愿意走出来听听不同学校的资深咨询师的课程。这样的学习帮助我开阔了视野,加深了理解,让我对自己的咨询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让我知道来访者是我们的老师。
我特别佩服徐老师的是,他真的很老实。当他与我们分享他得知他的一个来访者自杀了,他给妻子打电话,在电话里泪流满面,并给来访者写了一封长长的悔过书来处理他的悲痛。听到这里,我特别感动,泪流满面。其实我更希望徐老师能多分享一下这部分,让我们都跟着他去感受一个咨询师的职业生涯中必然会触碰到的巨大愧疚,这种愧疚是不够好的。而这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一种体验。但让我吃惊的是,我们中的一些人马上问孩子的死是否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那时候我会有某种悲伤和无力感。我看到了我们的辅导员,内心的感觉通道完全被堵塞了。因为我相信当徐老师分享这件事的时候,内心还是会有一股澎湃的悲伤,但是当我们听到这些的时候,就彻底关闭了爱他的能力。我们的大脑运转得如此之快,但我们的心却完全麻木了。在我看来,这是咨询中最大的问题。当我分享这部分的时候,我意识到了我的内心,我是否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判断力。我看到了吗?我只觉得难过,觉得不够好,因为我同学的反应其实只是我的一面镜子。通过他的提问我看到了自己,仍然会有满脑子都是事情进展如何的时候,但就是看不到这个人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而这也是我会一直带着警惕成长和突破的地方。
感谢您对徐老师和我们小组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