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思品课堂充满魅力

一、语文教学“简单即美”

语文课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口语和书面语的课。不要给语文课强加很重的任务,定很高的标准,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太复杂,不要把教学方法搞得花里胡哨,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自居主持人的角色。现在有些课程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老师快速的接连发言,匆忙的演示,学生匆忙的回答,扫描式的观看,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过眼云烟,训练如蜻蜓点水。那么,知识如何才能内化呢?技能如何才能精通?

鉴于此,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化繁为简,剪去枝叶,突出主干,突出主体,明确主线。围绕“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和“十字真理”,紧扣“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和“八字提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一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但不代表只有一个要求,一个任务。也要再讲一遍“精读多练”。精讲,就是讲精、讲精、讲精,画龙点睛,潜移默化,不复杂,惜时如金。当然,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也要求简洁。更多的练习是相对强化的,即让学生多读多写,自主参与言语练习。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脱离文本,过度发挥”和“以学生集体讨论代替学生个人言语练习”的现象。所以要强调的是,对话主要是跟课文对话,要深入钻研教材。问题主要来源于正文,答案主要在正文中找到。如果我们不脱离文本,我们应该仔细挑选单词,有时咀嚼单词。

要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要把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方便,要把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教学素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平均发力,不漏每一滴,效果不一定好。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完整、遗憾、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精炼、精彩。所谓“简单就是美”,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语文教学训练要扎实。

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要求实用,训练扎实,落实效果。目前,模糊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相当普遍,表现为走过场,严重搞形式,语言训练和落实不到位,难认的词少,难写的词少,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带着这种味道的句子不反复品味,段落意思不归纳,甚至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知识都溜了。

要认真研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思考和想象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是统一教学“三维目标”的过程。该过程由多个环节组成。配合教学过程,要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万一有错误,我们应该及时改正。如有遗漏,应随时补充。如果发现了生成性课程资源,就要随机应变,充分利用。不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依然按“预设”,不变。因为语文学习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需要反复,有时需要锤打,有时需要“慢慢拧”,有时甚至需要退。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穿针引线,引导局面。

第三,语文教学要轻松。

目前,教师和学生都感到语文教学负担沉重。大部分老师反映班级规模大,师生作业太重,考试频繁,压力太大。老师们呼唤:救救老师,救救孩子!为什么老师有负担,不轻松不快乐,有教育体制的制约,尤其是考试制度的羁绊,也有学校本身的问题。就语文教学而言,要求太高,任务太多,学生挤得满满的,作业太多,没有太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就一个班来说,也是铺天盖地。老师气喘吁吁地领着学生,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跟着老师。我认为,要轻松愉快地学习,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其次,留白,要灵活。所谓留白,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文本,坚持与文本对话,善于从字、句、段的关系中寻找文本中的空白,揣摩作者在文本字里行间未完成的文字和感受,从作者写出的文字中发掘未写出的意义和寓意。所谓弹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自由舒展,有节制地进退,适当开合。一是由浅入深的灵活性,使全班同学可以自由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发挥;二是从一个想法到多个想法的灵活性。教师要善于打开学生的思路,整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完成从一种思路到另一种思路的转化;第三,从一元结论到多元结论的灵活性。学生阅读文本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多元结论的讨论。轻松学语文不是降低要求、放松训练,而是营造氛围、学习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快乐、智能、轻松、高效地学习。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老师的亲身示范是最有用的阳光,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因此,教室应该由老师来管理。只有对学生多一点关爱,对教学多一点热爱和学习,才能让学生快乐学习,让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