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首先,抓住生活中的机遇,引导孩子尝试学习自制力。现在很多家长都依赖“电子保姆”——手机、pad、电脑等。孩子一旦接触,就很难控制。宁夏建议,家长不妨以此为契机,为孩子创造“自制力”——联系是可以的,但必须事先约定,“比如指着时钟上的数字,约定具体的结束时间。这种方法对学龄前儿童非常有效。几次之后,大部分孩子都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时间。少数不会的孩子,即使父母把器械拿走,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哭了。”
其次,要“瘦身”游戏区域,减少“善意”打扰。很多家庭都专门设置了一个房间或者一个区域作为儿童游戏区,里面放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但现实情况是,孩子往往会拿起一个玩具玩几下,然后扔到一边,马上和别人一起玩。宁夏建议家长将游戏区“瘦身”,一次只放一两个孩子选择的玩具,方便集中注意力。很多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在孩子看书、玩游戏的时候,喜欢问“你饿不饿”、“你热不热”、“你要不要上厕所”。这种“好心”的打断,往往不利于孩子注意力的培养。
第三,进行积极的家庭互动,提高孩子的参与感,从而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注意力具有选择、维持和调节的功能。人在早期倾向于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就需要父母陪伴、关注、观察、发现孩子的日常兴趣,或者与孩子一起参与游戏、分享,用特定的语言来肯定和强化孩子的“专注”、“坚持”等积极品质。这种方法的效果往往比“认真听”等传统的强制性语言要好
第四,为了让孩子专心听讲,家长首先要多看多听。一个孩子刚出校门,在校门口看到妈妈或者奶奶。他兴奋地跑过来说:“妈妈/奶奶/外婆,你看到我了吗?”还没等我说完,我妈/奶奶/外婆就把早准备好的毛巾或者纸巾拿出来了:“你看你这汗,热死了!””一边说着话,“你要喝水吗?妈妈还带了饼干?“在大人以爱的名义做了一系列动作后,孩子早就忘记了要和妈妈分享的趣事。宁夏说,很多家长都有这样一个通病,不认真倾听孩子的表达,“应付”心理较重,既不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也不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倾听。”对于孩子,与其给孩子家庭教育,不如给孩子一种爱。只有孩子真正感受到家人在努力理解自己,才能在这样的平等互动中感受到尊重、理解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