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人违法吗?
更多的消费者视他们为英雄,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在为自己谋利。
社会学家夏学銮把那些以盈利为目的的“职业打假人”比作“不良商业生活滋生的寄生虫”。因为他们是假的,所以他们有生存的空间。
客观来说,这些人确实起到了净化市场的积极作用,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代表。“打假人”在以索赔为目的的同时,也应该保持一定的底线。
有时候合法和非法只有一线之隔。职业打假就像打擦边球,也面临风险。
“职业打假人”随着15的成长,对自身打假技能、手段以及对消费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更加熟练。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是,这个群体中有一些人,以牟利甚至敲诈勒索为生,“以假乱真”,利用法律空白和商家求和的心理。
解决办法
职业打假人买假后,50%以上的“职业打假人”会和商家结算。剩下的会向工商举报或者向法院起诉。在北京,每年有30多起诉讼,但很多都不是以“职业打假人”的名义起诉的。客观来说,只有赔钱才能触动商家的利益,促使其改正问题。而那些屡教不改的企业,就是他打击的对象。
“职业打假”确实能带来一些好处。谢先生说,他每年打假收入的扣款成本至少在五六万元。据记者了解,有些甚至更高,可以用“可观”来形容。
对于商家来说,这些“职业打假人”让他们感到很头疼。北京某著名购物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人买了问题商品后,一般会先给商场打电话要求“个人结算”。“其实就是要钱。”
在要求“和解”时,这些人往往会提出高出商品价格数倍的索赔金额,有时还会抛出“曝光媒体”、“诉诸法律不会有好效果”等威胁性语言。出于商业信誉考虑,如果商品确实有瑕疵,商场又不愿意打官司,一般都会选择“和解”。"他们趁机勒索,并以此为生。"
合法权利保护
职业打假人最高法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了“明知是假货而买”可以受到法律保护;网购消费者可以向网络平台主张权利等问题。规定同样适用于化妆品、保健品领域,将于2014、15年3月实施。
《条例》第三条规定:“因食品、药品质量发生争议,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申辩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有质量问题仍购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孙表示,这意味着“知假买假”的行为不会影响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他说,正常情况下,购物者应该被认定为消费者,可以要求惩罚性赔偿。确认其具有消费主体资格,对于打击不法商家、维护消费者权益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净化食品药品市场环境。
事实上,在《条例》颁布之前,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知假买假”。
根据我国现行《消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消法》实施以来,以王海为代表的假货购买索赔风潮盛行全国。这种现象被称为“王海现象”,王海的做法成为法学界颇有争议的话题。
“法院是否支持‘知假买假’的惩罚性赔偿请求,无论是法律界还是审判实践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法院支持,有的不支持。此次出台的司法解释支持了‘知假买假’的主张,对于统一司法标准、打击不法商家、维护消费者权益、净化食品药品市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立新说。
“但对于所谓的职业打假人,甚至一些已经形成‘知假买假’的公司,司法解释并没有明确界定,目前还在探索过程中。”最高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张永健说,“职业打假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制约和遏制假冒伪劣,但也可能引发一些道德风险或市场秩序问题。
参考数据
职业打假人是流通领域的“硝化细菌”。红网[引用时间201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