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花雨欧洲之旅
1979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诞生于西北大漠。创作者从敦煌莫高窟的2000多件彩色雕塑和4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中寻找灵感,将孤立、静止的画面编织成感人的人间故事和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丝路雨“复活”了沉睡千年的敦煌,也开启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之路。32年前,《丝路风雨》首次在意大利和法国演出,赢得了欧洲观众的赞赏。65438+10月8日至24日,在caeg“中国魅力”品牌活动的支持下,丝路花雨从伦敦到巴黎,再到法兰克福,阔别32年后重返欧洲舞台。过得愉快
讲述“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一个不为人知的中国”
“你还拥有的,似乎离你的眼睛很远;逝去的东西变得栩栩如生。”诗人歌德在他的家乡法兰克福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浮士德》。他怎么也想不到,200多年后,他所着迷的东方国度,用音乐和舞蹈,将古老的敦煌生动地“复活”,搬上了法兰克福的舞台。
这是丝路雨在德国的首场演出,也是欧洲巡演的最后一站。就像歌德在中国有无数知心朋友一样,丝绸之路对德国人也很有吸引力。连续两天,1800座的世纪厅剧场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德国观众被舞台上悲欢离合的场景深深打动,不断用热烈的掌声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丝绸之路上独特的花雨让法兰克福孔子学院德国院长克里斯蒂娜感到惊讶:“它不像我们经常看到的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艺术。《丝路花雨》的表现手法很现代,很有诗意。没有语言,艺术家用舞蹈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具有开放、包容等现代意识的中国,一个没有引起西方人足够理解和重视的中国。”德国最大的日报《图片报》在报道中评论道:“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肢体表演令人惊叹。他们融合了古典芭蕾和杂技的舞蹈艺术词汇,通过细致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感染了全体观众。"
在法国,《丝绸之路上的雨》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李少平记得,他第一次在法国生活是在1985年,法国朋友跟他说起的在中国的第一场演出是《丝路雨》。“丝路雨在法国的首场演出被视为中法文化交流的一次盛会。今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我们重谈丝路风雨,再次在巴黎上演这部经典,对中法文化交流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巴黎,《丝路风雨》不仅结识了老朋友,还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丝路之雨的剧场建于18世纪,红色的天鹅绒和明亮灯光包裹下的剧场尽显品味。身着盛装的法国观众挤满了整个剧院。谢幕时,掌声持续了8分钟,“Bravo!(太棒了)“好极了!“伟大”的欢呼声响彻我的耳朵。演出结束后,依依不舍的观众围着几位主要演员,握手、拥抱、拍照、签名,情意绵绵,似乎没完没了。当演员们乘车离开剧场时,一路上还是收到了不少观众的挥手致意。优雅、诗意、视觉盛宴成为《费加罗报》、《娱乐》、《巴黎文化生活》等法国媒体的一致评价。
这次巡演的第一站,连续演出三场的伦敦西区孔雀剧院成为伦敦文化生活的话题。孔雀剧院所属的伦敦萨德勒威尔斯艺术中心拥有大量忠实的剧院观众。中心上演的中国演艺团体是台湾省的“云门舞集”。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英国上议院副议长贝茨勋爵、英中贸易协会主席沙宣勋爵、英国皇家学会主席纳斯爵士、英国首相外交大臣卡森先生等出席了首场演出并给予积极评价。《英国戏剧艺术指南》评论道:《丝路雨》充满了令人眩晕的跳跃和不可思议的平衡感。它的整体基调和格局,以及神话般的服饰,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美感。提神醒脑
“文化传播如果排斥市场,就会失去主流受众和影响力。”
在莎士比亚的故乡,伦敦西区聚集了40多家各类剧院,被称为世界戏剧中心;在有着深厚艺术传统的法国,仅周末巴黎就有上百场商业和文化活动;在德国,崇尚音乐和哲学的德国人一直缺乏艺术的滋养和震撼,为什么一部来自中国的舞剧《丝路雨》有勇气和能力踏上商业之旅?
caeg副总经理张树新深有体会。“过去,杂技和武术是中国在海外市场最受欢迎的表演。丰富多样的中国舞台艺术错过了主流市场,模糊了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张淑馨认为,建立“中国魅力”品牌活动的初衷是整合国内剧目资源和国外演出渠道,将中国经典剧目与国际主流传播平台对接,向更多国外观众传播多元多元的中国文化。
“最终,一件艺术品的魅力还是要靠市场来检验。”甘肃歌舞剧院院长陆金龙说:“丝路雨的创作既不是政治主题,也不是商业诉求,而是一种美丽的艺术追求。”1979年,艺术家集体创作《丝路之雨》,七稿终于完成。2008年,在尊重原版的基础上,以开放的文化姿态进行了升级。加入“中国魅力”,他们根据欧美市场的欣赏习惯和巡演需要“瘦身”:100人的剧组缩减到68人,时长缩短,部分剧情删减,故事节奏加快。随着《丝路之雨》在几十个国家、上百个城市的演出,陆金龙对中国的“文化走出去”有了深刻的理解:“文化传播没有排他性,排他性只能沦为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卡拉ok”。文化创作要开放包容,既要表现个性又要寻求* * *。文化传播的效果最终会体现在交易中。如果排斥市场,文化传播就会失去主流受众和影响力。”
票房或许是衡量市场价值最直观的指标。在伦敦,三部《丝路花雨》全部售罄,90%以上是外国观众。巴黎首映后,剧院出现了观众排队买票的场面,队伍长达数十米。在欧洲演出市场不缺好戏的前提下,“酒香更怕巷子深。”“一个全新的艺术作品要想进入当地主流观众的视野,必须了解观众和市场,推广必须接地气。”张树新说,虽然巡演只有半个月,但主办方“中国剧院”与英法德三家公司合作,提前一年就开始了市场调研和售票推广。
三地的演出推广活动也各有特色。在剧场艺术成熟、观众口味挑剔的伦敦,《丝路花雨》在亚洲之家艺术中心举办了一场学术氛围浓厚的信息发布会。来自大英博物馆、伦敦大学、敦煌研究院等机构的学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与敦煌艺术为主题进行了学术演讲,该剧主演展示了弹琵琶、衣中起舞等标志性舞蹈动作,引起了当地数十家媒体的兴趣。在广场艺术盛行的巴黎,主办方经过1.5个月的申请,终于获得了在法国标志性文化建筑凯旋门前表演的机会。演出当天,游客和市民将演员团团围住,不断按动的快门与优美的中国民乐和曼妙的舞姿形成了奇妙的搭配。法国国家电视台的一组记者录制并采访了该剧团。记者让·洛朗·萨哈说:“古丝绸之路把中国的精美文化带到了法国,法国人至今受益匪浅。今年中法庆祝建交50周年,希望中法文化交流结出新的硕果。”在法兰克福,《丝路之雨》的首演被列入一年一度的春节招待会,作为中国人最真诚的新春祝福,献给法兰克福市民。
16天的重逢,《丝路上的雨》到处都是掌声和赞美。但与32年前不同,今天的中国正迎来新的春天。无论是哪座城市,哪场演出,外国观众都觉得,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背后,是开放包容的大唐,是繁荣昌盛的世界。而今天的中国,难道不是期待着下一个“然而,当中国持有我们的友谊,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与其他国家合作并取得胜利吗?
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中国,或许将迎来一个文化崛起的时代。而这注定是一个独特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