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深蹲”要这样深蹲才有效果!

对于很多人来说,站累了,可以分腿蹲下,可以缓解腿部酸痛,让自己更舒服。前几天还在争论蹲着坐地铁是否优雅,但在中国人眼里,蹲着是很常见的姿势。但在欧美人看来,这简直就是亚洲人才协会的一项技能,还被赋予了一个专有名词“亚洲深蹲”。

然而,浙江医院运动康复科主任林建博士表示,所谓的亚洲深蹲源于第一类功能性运动素质测试方法,其所谓的健康益处只是网上的猜测。“亚洲深蹲并不是一种传统的锻炼方式,也没有明确的研究依据支持网上所说的健康益处。”

亚洲深蹲从何而来?

美国网站Buzzfeed向欧美网友普及了“亚洲深蹲”:双腿伸开、脚后跟完全着地的蹲姿,脚后跟翘起的姿势不算。这种下蹲姿势更舒服,全身的重量不集中在脚趾和膝盖上,而是集中在脚后跟上,给身体更多的支撑。

“事实上,‘亚洲深蹲’来源于美国人发明的功能动作屏(FMS)。这种测试方法只包含7个动作,主要用于评价各种人的基本运动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林主任说,虽然FMS在90年代就形成了,但在中国付诸实践还是最近一两年的事情。FMS中的第一种是深蹲,要求测试者双脚左右分开,双臂伸直,将圆棍最大限度举过头顶,然后慢慢放低身体完成下蹲姿势,整个过程中脚跟不能离开地面。对于欧美人来说,最难的是脚跟不能离开地面。大部分欧美人做不到,亚洲人却能轻松做到。渐渐地,这种蹲姿被称为“亚洲蹲”。

“亚洲深蹲”不适合三类人

网上还流传着一段数据:网上还有一项研究:100%的亚洲人可以去亚洲深蹲,而美国人只有13.5%可以。13.5%中,9%是亚裔,其余都是瑜伽狂热者。

真的是种族优势吗?林主任解释说,下蹲可以体现髋、膝、踝的灵活性和对称性。欧洲人不像亚洲人那么活跃,肌肉比较厚,臀部和脚踝比较僵硬,下蹲比较困难,而亚洲人比较“方便”。

但对于网上流传的“拉伸大腿、锻炼腿部肌肉、促进消化排便”等一系列健康益处,林主任表示,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支持。其实蹲姿对人体血液循环和血压升降都有影响,至少有三类人不适合。

“老年人髋膝关节活动受限,下蹲时运动重心降低,会使膝关节承受过多重量。剧烈站立还会刺激老年人的血压,导致血压不稳定。”林主任说,膝盖、臀部、脚踝受伤的人,腰椎间盘突出、腰痛的人,都不适合做这个。

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看,亚洲深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锻炼方式。即使是有兴趣的健康年轻人,下蹲时也要注意避免受伤,时间不宜过长。如果有疼痛,他们应该及时咨询医生。

这种蹲法有健身效果。

下蹲是一项全身运动,它的基本动作要领是:双脚并拢,全身直立,重心放在你的前脚手掌上,挺胸收腹,全身放松,头部不能后仰或倾斜,始终双腿并拢,完全下蹲后再慢慢起身,等等。

有两种深蹲:常规深蹲和高难度深蹲:

1,常规练习。每次30个一组蹲下,越多越好。健身运动时间应在15分钟以上或感觉到热或轻微出汗。当然,深蹲练习也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加码,比如第一次只蹲30个,过几天再蹲到60个,以后逐渐增加次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定会对健身有好处。

2、难度训练法。随着锻炼的深入,身体能够完全适应后,根据个人爱好,可以考虑增加动作难度。也就是说,下蹲时,膝盖部分可以逐渐控制在自己的脚尖以内,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拉伸和锻炼整个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和尾椎。也相当于满足脚趾触壁时能完全下蹲的要求。蹲的时候呼吸也从自然呼吸变成了深呼吸,也就是蹲的时候呼气,起来的时候吸气,因为深呼吸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的运动。深呼吸的话,可以深蹲五到十次调整气息,也可以深蹲一次。最好是用鼻子呼吸,用鼻子呼出,用鼻子呼吸也可以。

我没有足够的力气做单腿深蹲。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平时走路没事。上下楼梯时会感到膝盖无力无力,会感到剧痛,不敢上下楼梯。其实这说明你的股四头肌还不够强,说明你的脚还不够强。这时候就需要多做腿部力量训练了。我推荐你经常做单脚深蹲。

之所以推荐单腿深蹲,是因为与双腿训练相比,单腿站立不仅可以增强你的平衡感,还可以刺激和训练更多的小肌肉群,促进肌肉生长,发展更好的肌肉力量。这些好处不能从日常动作中训练出来。

最好是用手握住一个地方,然后抬起一条腿,用另一条腿做支撑,然后慢慢下蹲,蹲到一定程度后停下来,类似于静蹲的动作,尽量不要手握。用膝关节调整保持身体平衡,直到大腿颤抖,然后换另一条腿再做。这种方法包括蹲下。另外,由于通过膝关节调节身体平衡,膝关节周围的组织和肌肉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锻炼膝关节的稳定性。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发现膝盖不舒服,最好在练习前咨询一下医生,因为有些膝盖损伤是不适合通过蹲下来改善的,这一点一定要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