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的科研成果和著作
2.大豆重要性状的遗传与选择研究,第一完成人,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
3.高产优质小麦“皖麦21”的选育与推广,第一完成人,安徽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
4.小麦和大豆重要性状的遗传研究,第一完成人,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997。
5.安徽省主要旱作物抗旱品种筛选及节水技术研究,第一完成人,省级鉴定结果,2007。
6.选育小麦品种:皖麦21。1.王敏,盖俊毅,马玉华。大豆杂交世代间的遗传变异和共变异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13(1): 25-31
2.王敏。小麦杂交世代生育期与产量的遗传关系。遗传,1996,18(2):11-14。
3.王敏,姚伟川。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遗传研究ⅰ。遗传模型和基因效应。遗传学,1996,18 (5): 23-26。
4.王敏,姚伟川。白粒小麦发芽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种子,1997(3):19-21。
5.王敏,姚伟川。小麦籽粒灌浆性状轮回选择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7,20 (3): 7-12
6.姚伟川,张葱玉,王敏。小麦籽粒灌浆性状的配合力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24(1):9-12
7.王敏,姚伟川,,,吴。小麦抗旱性的形态特征和初生根的解剖结构。种子,2002 (6): 14-1。
8.王敏、张葱玉、马同富、姚伟川。大豆品种苗期抗旱性研究。中国油料作物科学,2004,26(3):29-32。
9.张葱玉、王敏*、张自学、崔光荣、胡能兵。^ 60Co-γ射线、激光及其复合处理对小麦的生物学效应。核农学学报,2008,22(3):253-255
10.张、、石、王敏*。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的研究。种子,2008,27 (4): 17-20。
11.张葱玉、王敏*、张自学、崔光荣、胡能兵。^ 60Co-γ射线和Ar+处理对小麦的诱变效应及POD同工酶分析。激光生物学学报,2008(6):780-786
12.朱守敬,张葱玉,王敏* .60coγ辐射处理普通小麦M3世代变异分析。种子,2009,28 (4): 92 ~ 94,97。
13.吴美金,王敏*。赤霉菌粗毒素鉴定小麦赤霉病抗性的研究。种子,2009,28 (8): 38 ~ 41。
14.吴美金、王敏*、张葱玉。小麦抗赤霉病突变体的诱导和筛选研究。激光生物学学报,2009,18(6):746-750
15.吴美金、张葱玉、王敏*。赤霉菌粗毒素胁迫对小麦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通报,2010,26 (23): 168-172。
16.韩杰、赵品、张葱玉、王敏*。^ 60Co-γ辐射小麦M3群体苗期抗旱性变异的研究。小麦族作物学报,2011,31(1):229-233
17.王敏。《安徽小麦育种》第四章,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2 (*通讯员)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副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