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海军对美国的战略

& lt逐步降低挑战>和(九阶段渐缩操作)的指导思想应该说是一致的。海权论>日本和日俄战争后,日本将美国视为威胁日本海权的最重要假想敌。由于美国海军更强大,秋山真由和佐藤铁三郎制定了日本海军对美国的所谓“逐渐缩小”战略。其中,佐藤铁三郎提出了三个基础:对美70%军力论、渐缩迎击论和舰队决战论。(此处不详述该策略的具体背景和内容。)这三个基础可以看作是三个步骤:“70%军力抗美论”是佐藤和秋山通过合作研究得出的,是逐步削减战略的前提,也是海军军备建设的指导。马汉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军备的标准,不仅要能应对偶然的危险,而且要能应对最可怕的危险”。所以它的标准是国家相对于最强假想敌国家的实力所能集结的可预测的实力。所以日本的海军军备必须根据美国海军的整体实力来规划(当时巴拿马运河正在建设中,佐藤和秋山就考虑了这个因素)。对此,他们两人提出了一个公式:从战略角度来看,进攻方需要保持对防守方50%以上的优势,即进攻方:防守方为1.5: 1,反之,防守方只要能达到70%的实力就能满足防守要求。在佐藤的定义中,日本海军舰队是战略防御舰队,而且是专门用于防御的舰队(专门防御是一个战术学概念,指的是对一定区域的防御,类似于篮球中的防御),也就是说,日本海军的军备要保持美国海军70%的军备水平。“递减迎接挑战”理论是递减战略的手段,是作战战术的指导。其核心思想是,由于美国舰队过于强大,应该选择后攻敌的策略。决战的时机会推迟,主力会藏在雪中。在此之前,美国舰队将通过辅助力量等方式消耗,决战将在日本海军能够接受的时候进行。所谓“舰队决战论”,就是通过敌我双方主力舰队的决战来决定战争胜负的思想。这就是缩减策略的目的。它有两个起源。其理论渊源来自马汉对佐藤乃至整个日本海军的影响。马汉在其代表作《论海权》中极力主张战时军队的目的是打败敌方舰队,掌握制海权。经历的起源是甲午战争中日本海军的决定性胜利,尤其是后来的对马海战。所以应该说“渐减迎接挑战”是上述整个作战思路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把“逐渐减少以迎接挑战”看作是一种“逐渐减少”的策略。从这个发展来看,除了所谓的“八八舰队”(2艘战列舰,每艘8艘战列舰;两艘一级巡洋舰,各有8艘一级巡洋舰;2个二级巡洋舰队,每个队有8艘二级巡洋舰;三个矿队,每个矿队有12驱逐舰。但这一战略计划在实施中遇到了问题,这就是著名的“海军裁军会议”。日本“八八舰队”的计划被打乱。再看<九阶段作战>应该说是调整中的具体作战方案。也是在“逐步减少”的战略思想下制定的。本来,日本海军对美决战的设想是,在奄美大岛附近海域集结舰队主力,然后出到本州岛以东海域,展开“大洋上的鱼雷战”,与舰队决战。在大正时代和昭和初期,除了把决战地点移到小笠原群岛,这种想法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伦敦会议后,日本海军扩充辅助战舰的计划也流产了,于是进一步决定将战场扩大到太平洋中部和太平洋东部,在美国舰队离开母港后立即发动奇袭。这个概念不断修正的产物,就是所谓的“九阶段作战”计划。

“九阶段作战”设想战后美国太平洋舰队和大西洋舰队大致分为两组。一组是以轻巡洋舰为主力的亚洲舰队,应该是从菲律宾出发。对于这支舰队,日本预定对付的是同样以轻巡洋舰为主的第三舰队。另一组美国舰队,即由大西洋舰队增援的太平洋舰队,预计从美国西海岸或夏威夷出发,将分为四组:一组潜艇将发动对日战争;另一组,以4至6艘重巡洋舰为主力,将从事奇袭和骚扰任务;第三群,以14重巡洋舰为主力,将担任主力舰队的先锋和侦察任务;最后一个团,以15战列舰和数艘航空母舰为主力,担负起对日作战的主力。

实际上,日本人把与美国舰队的战斗分为九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美国舰队的西海岸开始,直到抵达夏威夷。之后,美国舰队将占领马绍尔群岛的一部分作为桥头堡。美国舰队从夏威夷出发后的航程被指定为第二段,其占领马绍尔群岛前的航程为第三段。美国舰队占领马绍尔群岛后,将到达被称为“内南海”的西太平洋,这是第四次航行。美国舰队从马绍尔群岛进攻,直到到达加罗林群岛附近日本预定区域。这段距离被分为第五段和第六段。预定决战前夕是第七阶段,预定决战日黎明是第八阶段,最终舰队决战是战争的第九阶段。

日本海军的计划是,战后72小时内所有舰队在加罗林群岛卡车集结,并以此为前进基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九阶段作战所需的兵力也发生了变化。以1936年日本海军进入“无条约时代”后的九阶段作战计划为例。计划预测1946年将爆发对美战争。届时,第一、二阶段将分别由2艘侦察巡洋舰、3艘2800吨级“旗舰潜艇”和27艘1900吨级远洋前场沿途监视。第三至第六节所需兵力为各装备508毫米12炮的4艘“超级战舰”、4艘“瑞和”号航空母舰、1侦察巡洋舰、2艘“旗舰潜艇”和1400吨的18“海达”号潜艇。第三段和第五段将由“海达”号潜艇攻击,第四段和第六段将分别由舰载机和陆基飞机攻击。决战前夕的第七阶段,日本海军将以4艘潜艇、28艘巡洋舰、64艘驱逐舰组成的庞大鱼雷部队展开夜袭行动;第二天凌晨,第八航段得到10潜艇和舰载机的补充。舰队决战第九阶段,将动用10战列舰、6艘航母、10潜艇,对美国主力舰队进行最后一击。

应该说“渐减以迎攻”和“九段作战”是同一个战略思想下的同一个作战指导。“九段操作”是“渐减以迎攻”的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