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周的一切都属于邪教吗?
大部分邪教电影都是B级制作的低成本电影,一般在低级电影院上映。剧情大多离奇,拍摄手法也自由奔放,不按常理出牌,拥有一群规模不大但很忠诚的粉丝。
虽然我们很难界定一部电影是不是邪教电影,但总体来说,邪教电影或多或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1.廉价的B片
一般来说,大规模生产的电影不是邪教电影,如角斗士-尽管雷德利·斯科特制作了邪教电影,如银翼杀手。看看山姆·雷米的作品《邪恶之死》,它因拍摄《蜘蛛侠》而大赚了一笔。闹鬼的小屋都是你发现自己的地方。有些特效只是在镜头前晃来晃去一只假手,连鬼吼都需要演员亲自上阵。
2.庸俗、做作、夸张的风格
许多人不喜欢邪教电影。除了身体上的陌生感,他们发现这些电影充斥着荒诞甚至无聊的场景,简单低级,与一般人追求的干净、追赶、美好的品味大相径庭。艾德·伍德,还有最近的CQ,都刻意模仿五六十年代科幻片的拙劣布景和特效,而不是像普通电影一样把过去的时代拍得精致清新。一开始这种风格受限于制作经费,后来变成了刻意追求。再次代表了对商业运作、主流价值观、中产阶级品味的颠覆。几乎每一部后来的邪教电影都有模仿、致敬或颠覆的对象,尤其是恐怖电影。经典的造型或场景反复出现,多是导演少年时代喜爱的B级片留下的影像记忆。
3.各种元素的混合物
邪教电影基本上是一种跨类型的电影,往往是科幻、恐怖、音乐、动漫、喜剧的大杂烩。科幻片的反乌托邦传统,末世情结,对机械的恐惧,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摇滚音乐中的叛逆思想,颓废美学,华丽的风格,社会批判意识,恐怖片中强烈的视觉刺激,动漫的自由表达,黑色幽默带来的消化……往往结合想象,随意调制出一杯味道难言的鸡尾酒。
4.亚文化群
文化这个词来源于文化。邪教电影可以看作是一种另类的、个性化的文化表达,描述的多是边缘人群,比如同性恋者、吸毒者、异装癖者、虐恋者或者有精神倾向的人(比如痴迷于性和暴力)。通过对抗社会禁忌,邪教电影获得了一种解放和力量,而这些观众也获得了确认自己身份的机会。这种群体认同就像古代秘密教派一样吸引人。邪教电影潜在地提供了一种狂欢的气氛。西方邪教电影迷总会模仿电影里的服装,在外面表演,展示自己的个性。
自给自足
邪教电影一般都有一个完整独立的世界体系,有数不清的细节需要延伸,大部分都有很强的寓意。那些粉丝通过不断的探索强化了这部电影,让它变得更加完整和准确——就像真的存在一样。《星球大战》的粉丝比卢卡斯更熟悉银河系,而《大话》的粉丝能背诵周星星早已遗忘的台词。换句话说,邪教电影的观众并不关心电影引出的话题,他们只关心电影本身。所以,无论泰坦尼克号和珍珠港有多热闹,人们都只谈论泰坦尼克号事件和二战,而不谈爱情、战争或人性。另外,像《黑客帝国》或者《星球大战》,虽然喜欢看的观众不计其数,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到电影邪教的一面。只有那些看了无数遍,并以品味细节为乐的人才是真正的邪教电影粉丝。观众选择了邪教电影,邪教电影也选择了它的观众。
引领时尚
邪教电影通常很酷,总能引领某种时尚潮流。当时皮衣、长发、金属饰品、纹身、易穿的潮流,以及后来,母体中的黑色服装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虽然不是主流,但往往被主流吸收,从另类走向大众。但是,那种特立独行的精神会随着流行而逐渐消失,直到下一次更不寻常的革命到来。
7.艺术电影不能叫邪教电影。
即使很多人非常喜欢甚至崇拜塔尔科夫斯基,但他的电影也不能算是邪教电影。这并不是因为它不够怪异。只是艺术电影主要侧重于思想深度和艺术手法,大多有明确的目的性。邪教电影是放出来的电影,不会让你坐不住抬头看。
尤其是说到第七条,岩井俊二的电影还是应该归于艺术电影的范畴。虽然它们也能强烈反映残酷青春的主题,但主要精力真的在思想深度和拍摄手法上,所以我觉得《周莉莉的一切》不能算是邪教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