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是如何塑造人物的?
刚开始写小说怎么塑造人物?
首先,建议先写人物传记。
完整详细的人物传记可以防止人物偏离设定的轨道,保持人物的个性化,不至于把所有的人物写成一个人。传记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故事以及小说环境和事件中人物的成长,人物也在悄然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是围绕着你的传记。
有了人物传记,你就可以创造人物。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有很多种方式,肖像、细节、语言、动作、心理、正面、侧面。
*人物肖像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人的外貌、衣着、四肢、神态。
比如你的角色是一个粗鲁的男人,我们可能会把他的肖像描述成一个小白脸。虽然现实中可能会有小白脸也很粗鲁的情况,但是像这样写在小说里并不会突出人物性格。我们可以想象一般小说里的粗鲁男人是什么样子。他五大三粗,胡子拉碴,穿着便装,手上伤痕累累,眼睛瞪得大大的。
*详细信息
细节可以体现在言语和行动中,要放在事件中。
这个好像不太好理解。比如《祝福》里的祥林嫂总说“我好傻……”这是一个细节描写的经典例子,让看过这篇文章的人都能记住这样一个人,而当有人说“我好傻”的时候,很容易想到祥林嫂,当有人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就会说“你怎么像祥林嫂呢?”这是一个用语言表达细节的成功案例。
还有一种是通过动作体现的细节描写。
比如《儒林外史》中的严建生就是一个守财奴。死的时候看见油灯里点着两个灯芯,他不肯死,直到他的小老婆看穿了他的心思,挑了一个灯芯,怕他花太多油。他两个手指的动作和整个事情都是一个细致的描述,把他的卑鄙表现的淋漓尽致。
*语言(对话)
说到语言,有很多东西可以分享。仔细观察发现,男女老幼说话都不一样。同龄同性的人说话和泼辣懦弱的人不一样。俗话说“一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是谁”。
所以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符合他的性格特点。为了突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可能会使用夸张的语言描述。
比如你小说的主人公是文化人,他的语言可以注意文字的书写,写出他的飘逸感。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字斟句酌,让人半懂半懂。一句“多少钱?”不多。“真令人难忘。
另一种语言描述是口语。如果一个人用共同的口语说话,那么这个人物就会很好的和其他人物区分开来,但不是每个人都会用口语说话,所以小说读不下去。
有时候我们刚写小说的时候,会把所有的人都写成我们自己。虽然我们尽力去写肖像,动作,神态,但读者还是分不清谁是谁。为什么?因为我们把所有的对话都写得一样,基本上都是在自言自语。
如果你的对话场景中的人物恰好是两个性格相反的人,那么这个对话就非常好写了。举个例子,如果你描述一个外向的人和一个内向的人之间的对话,那么在对话中,外向的人可能会说的更多,而内向的人会说的更少。外向的人会说两个字,内向的人会答一个,外向的人会说二十个字,内向的人只会说十个字。这样两个人物就区分开来,人物就突出来了。
这是对比突出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多人对话,对比更实用。
比如有四个人,一个风趣,一个睿智,一个冷酷,一个迟钝。在紧急情况下,谁先说第一句话,通常都很搞笑,因为他话很多,但话往往说不到点子上。于是智者出来了,他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冷人出来了,他最后总结,要么同意智者的方案,要么拒绝。那个迟钝的人呢?跟着走。可以说也可以不说,用行动描述就好。
这样四个人的形象就区分开来,符合人物性格。
但是,小说中的人物是不可能把自己的角色做成纸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立体的。总的来说,他们的性格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单个人物无法从对话中塑造,需要从外貌、衣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对同一事件的反应等方面塑造人物。
*行动
动作和语言一样,都是为了突出人物,为人物或事件服务。
例如,在《背影》中,父亲的一系列动作“令人惊愕”...慢慢倾斜...攀爬...缩水”写出了一个胖爸爸买橘子的难处,也凸显了他对我的爱。
如果作者的动作不是蹒跚而是快速,不是慢慢倾斜而是翻身,不是攀爬而是跳跃,那么他就不能符合他爸爸是个胖子的假设,也就写不出买橘子有多难,也就不能突出他对我的爱。
再比如,如果你的角色是两个人骑着马执行任务,瘦子可能会飞着上马,说明他很瘦,很轻,或者很会飞。那么如果对方比较胖,或者武功没那么好,就必须翻身上马,或者更笨拙一些,这样两个人物的特点就凸显出来了。
*心理学
心理描写和语言、动作一样,必须符合人的设计。
比如写一个五岁的孩子打碎了一个花瓶,从孩子的角度来说,首先他是害怕,然后他可能会试图逃避或者辩解。这样的心理活动更符合孩子。如果你直接把这个心理活动写成:没关系,我打碎花瓶也没关系,只要我老老实实跟我妈说明情况,道歉,我就被原谅了。这不符合一个五岁孩子的思维,当然有一种情况除外。
怎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没有别的办法。多看多思考。如果你把自己代入角色,你必须把自己投入到角色的心里,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正面和侧面
正面描写是指正面描写,比如写一个女生很漂亮,描写她好看,好看,眉眼,身材,这就是正面描写。简介描述是通过别人的口述、比较和行为写出来的。比如隔壁老太太一直念叨“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样的招牌”,就是用别人的语言来形容这个姑娘的美。或者“如果还活着,她会羞于见她”,这也是一个侧面。
这些方法一般用于塑造人物,但并不是每个人物都需要这六种方法。就像一对双胞胎,肖像描写不能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区分人物,所以我们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你不一定要描绘出他的肖像,或者他的性格,但是通过语言、动作、心理,足以让一个人的形象栩栩如生。
我最常用的塑造人物的方法是语言、动作和心理,通过比例的变化写出不同的人。
举两个例子,分享一下我是如何通过这三种方法的比例变化来塑造人物的。
*同一个人的写照
比如塑造一个鲁莽的人,对他行为的描述大于语言,语言大于心理。这样一个不把心比心,一声不吭就开始打架的鲁莽之人出现了。
再比如塑造一个黑暗的人,心理的描述大于行动,行动大于语言。黑暗人的心理活动非常丰富,他的心理描写非常重要,然后是他的行动,他做过什么可怕的事情,这些他往往不说,所以语言的比重可能是最小的。
*不同人的塑造。
创造两个性格相同或相似的人,从他们对具体事件的反应中寻找。
比如两个角色性格相同,都是安静内向,喜欢独处,但是一个聪明一个笨,所以在同一个事件中他们的行为不会一样。
地震就要来了。聪明内向的人会采取行动或者做好预防措施,愚蠢内向的人可能会哭哭啼啼不知道求助。这样把两个人分开,就是把两个性格相似的人区分开来。
还是不一样的事件,聪明的人遇到了地震,愚蠢的人遇到了中考。那么前者也可以把他的行为描述出来,后者可以多写一些他的心理,他是怎么挣扎的,考砸了怎么办,考砸了怎么办等等。这样一个侧重于动作描写,一个侧重于心理描写,和人物是有区别的。
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应该写在具体事件上,或者基于作者选择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有很多有趣的方式。欢迎和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