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围着房子跳舞的音乐叫什么?

民进党首页|新闻动态|民进党概况|履行职能|自身建设|人物风格|文教出版|互动交流|地方组织

民进党的主页> & gt首页>民主进步党专题>专题2010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典型小字体中字体大字体

“赣南采茶戏是我毕生的追求”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龙宏。

来源:民进江西省委发布:2011-06-20 11:27:05。

作为赣南采茶戏的演员,她是幸运的。27岁时,她获得了歌剧界的最高荣誉“梅花奖”。到目前为止,江西省只开了五朵“梅花”。正因为如此,她对养育她的红土地深怀感激。她学习更加努力了。她从艺30余年,抵制名利诱惑,多次放弃南下留京的发展机遇,为赣南采茶戏的复兴与繁荣做出了巨大努力。

作为基层剧团赣南采茶歌舞剧院的导演,她是成功的。她带领的团队两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成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单位之一。作为院长,她愿意放弃台湾,精心培养人才;她锐意改革,在1998推动全院全员竞聘上岗,打破“大锅饭”,提出“综合艺术走市场,传统文化立品牌”的宗旨,激发了团队的无限活力。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她把传承和发展赣南采茶戏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坚信,这种农业文明的产物,只有深深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才能蓬勃发展。剧团坚持每年下乡演出200场以上,同时到北京国家大剧院和新加波、泰国及台湾省、港等客家地区演唱曹太戏。

她是国家一级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戏导演助理,民进赣州市委委员,赣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龙红。三十年来,她先后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大奖。

“戏大于天,赣南采茶戏是我一生的追求。”

1977年,年仅11岁的龙宏离开家乡江西宁都,进入江西省文艺学校赣南采茶班。从此与赣南采茶戏结下了不解之缘。1981年,龙红以优异的成绩从艺校毕业,被分配到赣南采茶剧团,穿着她心仪已久的红色舞鞋。

20世纪80年代,舞台剧处于低潮。面对剧的困境,有人抱怨,有人放弃,但龙宏已经在舞台上30年了!

龙宏以表演认真著称。无论演什么角色,都一丝不苟,力求完美。2002年,她主演了音乐剧《圈地女人》。为了演好这部剧,她不仅放弃了所有的假期,还把即将中考的女儿托付给老母亲,全身心投入到排练中。她反复研究剧本,仔细琢磨角色;排练的时候,她经常累得嗓子都哑了,但她还是不放过一个不合理的细节,一种不被衡量的微妙情绪。一个小小的牵手动作,她干脆修改了六遍,直到没有破绽。排练厅里,汗水和泪水一次次交织,还未痊愈又添新伤的膝盖一次次鲜血淋漓。有一次彩排,奶妈很感激营长的理解和营救。她喊“营长”跪下的时候,龙红也太投入跪下了。起床后,殷红的血顺着裤腿流了下来,她却没什么感觉。同事劝她,排练为什么这么认真?她总是笑着说:“排练的时候多付出一点,表演的时候就少一点遗憾。”

2009年6月,43岁的龙宏接到通知,《山歌之恋》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演出。《山歌之恋》是16年前让龙红和赣南采茶戏红遍全国的一部剧。时隔16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该怎么办?最大的问题是身材。为了给观众一个帅气苗条的秀,从接到表演任务的那天起,她就没有得到一粒米,每天就靠水果、蔬菜汁和营养片。三个多月来,“魔鬼瘦身法”让她瘦了7.5公斤。

凭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采茶戏的满腔热爱,龙红先后主演了《花田错》、《双成小玉》、《不同的人》、《爱情与商品》、《弹吉他的姑娘》、《孙成打酒》、《神话般的战争》、《阿三趁热打铁》、《民谣与围》。她的戏剧,如《试妻》、《王小二春节》和《船上相遇》被制成VCD在全国发行。她曾多次代表赣南采茶戏赴香港、台湾等地进行交流演出。

1993主演《山歌之恋》、《一曲强音感动北京》,获中共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曹禺戏剧文学奖”。龙宏还获得了两个桂冠,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化部文华表演奖,这是演艺界所有人都向往的。

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用一个“梅花奖”女演员的标准重新审视自己,龙红感觉到了差距。为了进一步充实自己,她决定辞去工作,去上大学。

之后,他边学边表演了四年。1997年,凭借顽强的毅力,这所艺术学校的中专生在全班文化考试中获得第一名,被中国音乐学院歌唱专业录取。学习五线谱、和声、视唱练耳、声乐方法、中西音乐史、民族音乐等全新课程,艺术视野的拓展,龙宏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

读了两年,朋友劝她留在北京寻求更大的发展,但她还是回到了赣州。她想回来回报所有帮助过她、关心过她的乡亲们,以及为她的成功默默付出的同事们。

她的事业让她的梦想成真。1999,她成功举办赣南首场个人演唱会;2003年主演《房前屋后的女人》获第二届江西艺术节一等奖,获15奖,居全省获奖剧目第一;2001由她主演的采茶戏《远山》获中共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奖”;2006年,她主演的《谷夏》获得第七届江西余明华戏剧节演出一等奖。2004年出版《赣南采茶戏经典》个人专辑。

“赣南采茶戏植根于农村,无论多苦多累,让农民欣赏高水平的表演都是值得的。”

从艺30年,龙宏在基层表演了26年。她说:“我在农村给农民面对面表演的时候,感觉就像踩在地上一样,感觉很踏实。这可能是一种文化归属。”

龙宏认为,其实中国的戏曲本身就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的根,尤其是地方小戏,都在农村。基层剧团的知心朋友是人民,他们的父母是农民。

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赣州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2004年9月,赣州市委市政府率先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在全市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热潮,形成了“赣州模式”和“赣州经验”,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在推进和发展赣州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赣南采茶戏和文艺工作者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虽然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同行中名气越来越大,但龙红始终以一个普通演员的心态,努力在艺术制作的第一线:她在农村的流动舞台表演车上,工厂的车间里,农村的晒谷里,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大戏还是小戏,哪怕她只唱一两段,她也总是全身心投入,从不掉以轻心;每次演出,她总是以身作则,吃苦在前,装卸车、装卸平台,她总是身先士卒;下乡演出,她和大家一样睡在台上打地铺,从来不提特殊要求。

她知道,一步步富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龙红下乡演出,有太多让她感动的场景。一个孝子开着拖拉机开了几十里山路,拉着年近八旬的母亲,让她坐在车里看;一个半岁的戏迷溜出卫生所,拿着盐瓶看;一些村庄看到剧团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迎接他们...

为了省钱,有人向担任团长的龙宏建议,下乡演出时音响和灯光尽量简单,演员也可以让新人多锻炼。但龙宏一直坚持,为农民表演的艺术水平不能因为经济效益低而打折扣。她要求与会者像对待基层农民一样对待各级领导。

她对别人要求那么高,而且是第一个以身作则。《山歌之恋》获得文华奖后,在赣州市巡演超过100场。没有b超角的替换,有时候一天要演三次,早上的妆到晚上才能卸。当时正值寒冬,农村演出条件简陋。卸甲是用刺骨的冷水进行的,脸上皮肤皲裂,油彩从破皮处渗透出来。到目前为止,她的脸颊上留下了两个被她称为“梅花斑”的印记。脸是一个演员的资本,但乐观的龙宏总是骄傲地指着《梅花桩》,一眼就说是草根出身的采茶人。

为了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的农村和农民,赣南采茶歌舞团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邀请农民免费看戏、看电影、开展村镇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农民轻松愉快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剧院为此创作了快板、和谐和平、渔鼓、幸福生活、歌舞、创新创业、新农村建设好、小品《牛的礼物》等专题节目,以及一些采茶戏的优秀剧目。

龙宏说,赣南采茶歌舞剧院有宣传精品和专业示范的责任,送优秀作品下乡,和农民说话,说好话,这是文艺工作者弘扬主旋律的责任。

农民的爱是评价赣南采茶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杆。采茶剧《快乐起搏器》就是以此为出发点,诠释了一个脐橙种植大户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故事。这部轻喜剧酝酿了近三年,作品积极向上,亲民。已在赣州演出近百场,深受欢迎。由龙宏策划并监制的《快乐模型》获得了今年的“五个一工程”奖。

“地方戏的复兴和繁荣,需要从业者不要妄自菲薄,而是要继承和创新。”

面对越来越少的观众,越来越少的创作者,越来越少的技艺精湛的演员,越来越萧条的县级剧团,越来越狭窄的表演空间,龙宏对赣南采茶戏的未来充满了忧虑。从2003年开始,她组织大量专业人员对采茶戏的文字、声音、画面进行整理、修复和重新挖掘。2006年,赣南采茶戏申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举成功。

与只有200年历史的京剧相比,赣南采茶戏已有400年的历史。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龙宏来说,却是百感交集:喜的是赣南采茶戏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地位;令人担忧的是,赣南采茶戏已经到了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的地步,否则,这部精彩的戏剧就失去了传承价值。

龙红在赣南采茶戏中浸润了30年,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一直有着深深的眷恋。1999大学毕业后,为剧院赚了几百万。按照剧场奖励制度,她可以拿到近几十万元的奖金,但龙红什么都不要,提出将奖金全部作为剧场艺术制作的奖励资金。《房前屋后的女人》在制作过程中,由于剧场资金短缺,她个人拨出了几万元以解燃眉之急。为了给剧院省钱,她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给专家住,在家里用茶和水果招待专家和客人。她还会把每年春节政府和组织给的慰问金,拿出来帮助她单位的贫困职工,每年帮助两个偏远山区的贫困学生。

只要是为了赣南采茶戏的发展,龙宏总是有着顶天立地的精神。因为她坚信赣南是一片成长的艺术之地,民间曲调和苏区歌谣是取之不尽的艺术瑰宝,这让她有信心带领院内的同志们即使每年都有很多地方剧种默默消亡也要努力奋斗。“从事地方戏的人,不能轻易自卑,鄙视自己的职业。假设你不热爱和推崇你的事业,怎么能让我们的地方戏走出去呢?”龙宏总是这样鼓励同事。

龙宏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作为标本。不只是把它放在博物馆里,而是动态地保存和发展,让有生命力的艺术代代相传。基层文艺团体在这方面很有成绩。”

这些年来,她一直在不断寻找一条路,一条让赣南采茶戏不断发展的路。为了加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保护,龙宏带领同事们在挖掘、整理和保护传统剧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计划整理改编被誉为大金刚传统采茶戏四大金刚的《上广东》、《四姐妹反爱情》、《卖杂货》、《大全福》。现在《商广东》已经在剧场修改排演上演,《四姐妹对抗爱情》。

为了提高赣南采茶戏的观赏艺术性,龙泓引入了传统戏曲的审美理念和现代戏曲的元素,改进了传统的服饰造型,进行了音乐创新,为使赣南采茶戏真正成为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同时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山歌之恋》是一部山歌剧,《家周围的女人》是我省首部音乐剧,《快乐起搏器》是一部以传统采茶戏形式融入大量现代元素的现代戏...与时俱进使赣南采茶戏将时代精神与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精品迭出,举世瞩目。

振兴赣南采茶戏,关键在人。龙宏以提高员工素质和活力为突破口,创新机制。1998迈出战区改革第一步后,继续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实现院内全员竞岗。待岗者只发40%工资,第二年不竞岗者只发30%工资,连续三年不竞岗者。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多劳多得,根据每个人的基本功考核、年度表现和出勤率实行浮动工资制。科学的考核体系激发了团队的活力。演出收入稳步增长,每年演出收入是过去的三到五倍。

要留住人才,就要大力培养人才,搭建人才做生意的平台。还原30部传统戏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借助“八荣八耻”、民族创业等主题教育活动,推出了农民喜闻乐见的戒赌、嫖娼、勤劳致富等小剧种,剧种演员演出,队伍自然稳定。积极推出新剧,培养本土新剧推广人才。快乐模型的编剧是我们学院的,声音,舞美等。属于我们学院,所有演员都属于我们学院。

作为院长,龙宏特别注重青年演员的培养和剧院演职人员的“传、帮、带”。在每一场演出中,龙宏总是热情地教导每一位年轻演员,指出他们的不足,并教给他们解决办法。在她的指导下,青年演员陆治原、易小燕分别获得中国戏曲红梅演唱比赛金奖、银奖,杨军、杨明生获得全国少数民族表演优秀演员奖,周桓获得江西省余明华戏剧节表演一等奖。

为了加强赣南采茶戏的宣传推广,培养现代观众,在龙宏的努力下,一家电影公司租用的小电影院改造成了今天的小采茶戏剧场,每周六晚都有演出。“采茶戏”已在赣州全市推广,“赣南采茶戏健身操”已是大人小孩共同的锻炼项目。承办全国农村主题地方戏剧展演等活动,让赣南采茶戏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他们还利用互联网让赣南采茶戏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