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健脾胃,脾胃是万物之本。

最近在艾灸练习群遇到很多咨询案例,瘦身,增肥,手脚冰凉,湿气重,祛痘等。

这些现象都与脾胃有关。当然,不同的症状也与其他脏腑有关。

今天重点讲脾胃!

脾胃属于身体的消化系统。如果脾胃不好,会直接影响人对食物的吸收。现在的人普遍都有脾胃不好的现象。

脾脏起着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作用,将食物转化为细微的物质,运输到各个脏腑组织。古语有云“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据说脾是可以调养的,所有脏腑的动力源都来自于脾为物质运输提供能量。

健脾胃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按摩、艾灸、均衡饮食、合理作息、适量运动;

艾灸,根据风、寒、暑、湿、燥、火引起的不同症状,使人的皮肤省面红润,毛孔扩张,使药物迅速进入人体,循经而达脏腑。

由表及里,具有疏通经络、温养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祛寒除湿、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节阴阳、助眠、活血、滋补全身等功效。

那么,如何通过艾灸调理脾胃呢?

保健灸,可以一周三次,也可以两天一次;

脾胃有病,身体湿冷。艾灸前期,可以每天艾灸;

艾灸推荐继续,身体逐渐回归平和状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折扣很大;

大椎

功效会议的所有阳,获得一个阳。

大椎穴位于人体颈部下端,在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处。

如果突出的骨头不明显,活动的脖子和不动的关节就是第一胸椎,大概和肩膀平齐。

生命之门

功效“命”是人之本;“门”,出入的门户;

治疗腰痛、疲劳、青春痘、劳损、手脚冰凉。

神阙

功效申远进出和生活的地方

女性疾病都是一个字引起的,就是“冷”。体寒、体寒、宫寒都是寒湿。

女性寒湿不仅容易生病,还会加速衰老,脸上出现斑点,气血不畅,皮肤松弛

调理寒湿可以解决大部分女性疾病;

调理寒湿,艾灸命门、神阙、气海、关元,引入以下话题;

经常在书房

功效与健胃健脾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方4寸。

选穴时应仰卧,胸骨下段与肚脐连线的中点为穴。

脉冲灸:

功效

无论男女,命门都在腹部,腹部保养很重要。

脉冲灸的功效;

1,减肚子,紧致肌肤,收紧线条;

2.保养卵巢;

3、妊娠纹淡化;

4、排除不完全干净的月经;

5、调理便秘;

6、改善痛经,消除宫寒;

7、强肾,增强阳气。

足三里穴

功效使气血不断增长。

取穴方法足三里穴位于外膝下3寸(约4横指宽),胫骨前肌上,每条腿一穴。取穴时,同侧手掌可正对膝盖骨中心,五指自然下压,无名指指尖触到的凹陷处为足三里穴。

三阴交

滋阴降火功效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方3寸,胫骨后缘内侧后,每条腿上各一穴。

成山

功效:缓解疲劳,去除湿气。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侧正中,每条腿上各有一个穴位。

成山,第一穴祛湿;

在寻找这个穴位时,只要伸直小腿或者向上抬起脚跟,腓肠肌腹部下方就会出现一个尖锐的凹陷,这就是承山穴所在的位置。

源泉

从源头上抽血的功效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穴位之一,位于足底部,足蜷时位于足前凹陷处。

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静。大怒、大喜、大悲之后,不宜立即施灸。

艾灸后要乐观开朗,精心调养,戒淫,不要过度劳累,清淡素食,有助于疗效。

3、使用艾灸调理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艾灸久了,要有信心长期坚持,这样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医疗保健,我们必须持之以恒。

4、艾灸时间,上午和下午都可以,一般阴天和晴天不需要避开。

一般不会出现艾灸的不良反应,但由于体质和症状的不同,开始艾灸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可以肆无忌惮地消失。

6.一般艾灸后要避免着凉。秋冬穿得整整齐齐,出门前头上身上的汗都出去了。春夏灸后,也要注意保暖。艾灸当天不要洗澡,以免感冒。

7.一般艾灸前后喝一杯温开水,有利于艾灸后排毒。

8.艾灸频率

体质好、身体健康者,可每周艾灸3次;

第一次灸的时候,一般体质的人一天要灸1次,慢慢调整;

体质差、病情轻、病程短者,每日1次,直至痊愈;

如果病情较重,病程较长,可以坚持艾灸几个月,1年或更长时间;

长期艾灸治疗者,待身体逐渐适应后,改为艾灸1次,持续2-3天。

9.艾灸顺序

钱进·方耀说:“一切艾灸始于阳,止于阴”,并说“从头向左,再从头向右”。?

艾灸时一定要遵循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后腹的规律。

1,用脉冲揉捏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会导致运化不畅,导致体内水湿停滞。揉脉一方面会健脾壮阳,另一方面会使腹部两侧的胆经阳气得到补益,迅速化解小腹积聚的水湿。

2、揉腹部

应该说很多人都知道搓腹的方法。同时身体很多部位加快循环,人体内的三浊(废水、废气、大便)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消除。

3.跪

此法可使气血下降,使气血流入胃经。因此,对改善胃的功能大有裨益。当然,这种方法的好处远不止于此。长期坚持,自然会看到效果。

4.按摩疗法

捏住脊椎,从尾骨到脖子。揉捏时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两侧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经过的地方。捏脊可以对身体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益脾胃,督全身之气。还能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提升气机。还可以更方便快捷地用手摩擦脊柱及其两侧,力度可大可小,总之直到热起来。

5、吞咽唾液养生法

唾液其实是人体内最好的健脾胃的药。中医认为,唾液可以“润五脏、悦肌肤、健牙齿、强筋骨、行气活血、延年益寿”。古代很多名医都把唾液视为非常珍贵的身体物质,可以延年益寿,消除百病。吞口水结合扣牙。

6.伸展经络

肝脾肾经都经过大腿,所以拉筋对这三条经络的拉伸和调理非常有效。

脾经位于人体大腿内侧。每天敲打脾经,可以顺脾气,健脾。除了敲脾经可以刺激脾经,还可以选择按压脾经的穴位。脾经的穴位大部分位于小腿,其中足三里是保健最重要的穴位。

一日三餐,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不要禁食。

要滋补脾胃,多吃小米、薏米、芡实、山药粥。粥对脾胃最滋补,忌食生冷刺激的食物和饮料!坚持一段时间效果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