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不要让别人知道
吴作裕老师-
我们班主任也教语文。在我的印象中,吴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干巴老人”:脸庞瘦削红润,眼睛炯炯有神。他开朗又幽默。听吴先生的讲座是一种享受。他常常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透彻地解释一篇难懂的文章。他认真备课,但在教学过程中从未见过教案。每次上课,他都随手把教案甚至课本放在桌子上,然后滔滔不绝。他能从古到今,引经据典,数百首唐宋诗词和著名作家的作品都能轻松读懂。吴老师在课堂上善于启发诱导,鼓励思考,消化吸收。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吴老师经常邀请一些学生到他家,拿出发黄的剪报,让我们看看他发表的文章,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将来成名成家...要知道,他的观点在当时是极其“反动”的。但正是他的“反应”让我在崇拜他的同时记住了老师的话。兴趣、动力和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使我们班同学的语文水平普遍较高。一个同学现在是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我高考1979,语文最省力,但成绩最好。现在我经常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文章。这些都得益于我的初中语文基础,源于当年吴老师的“反动说教”。
如果说我的语文水平从吴老师那里受益匪浅的话,我应该从工作能力和意志品质上深深地感谢他。
记得初一的学校大会上,学校号召大家捐铜捐铁。我马上回家,拎着一个旧的大铁锅去学校。可能就是这样的举动引起了吴老师的注意,安排我当班长。现在想想真的很触动我:一个46、7岁的老教师居然把我当少年。他总是跟我和其他同学平等的谈工作,谈学习,全方位的培养我。他对学生很严格,但从不屈尊俯就。在他的字典里,没有“体罚”、“变相体罚”之类的词,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吴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吴老师住在龙江路。从我们初中的第一周开始,每天起床后,他花5毛钱在酒店喝一碗豆浆,然后赶着去学校和我们一起沿着江苏路跑到太平路,再绕道东方宾馆到“山大医院”,跑回学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是炎夏还是三月的严寒,我们始终坚持跑步。有一次,刚到“回头处”,突然下起了大雨。吴老师本可以顺道回家,却大步走到了队伍的前面。在“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克服一切困难,争取胜利”的口号下,男女同学在一种神奇而神圣的力量的支配下,跟着老师“奋勇前进”,最后“凯旋”返校。
不要小看这个日常跑步。其意义不仅让我们班在每一个学校田径接力项目中所向披靡,还让团体总分男女第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同学养成了锻炼的习惯,培养了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自己都很难想象。从初中开始,曾经“逼”着我从高中跑到农村(农村插队),从农村跑到部队(当兵),从部队跑到大学,从大学跑到今天...我已经跑了三十多年了!由此培养出来的意志品质和良好心态,在我的人生旅途和工作事业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老师,你对我的人生很重要。
宋茂玉老师——
我们的英语老师。我教我们英语的时候大概26、7岁。宋老师帅气,随和,乐观。我们从未见过他生气或皱眉。宋老师还会写漂亮的汉字和英语。他声音洪亮圆润。无论说普通话还是英语,他的发音都很标准,(用现在的话说)声音很有磁性。宋老师知识面广,不仅英语教得好,化学也学。那天,我们化学老师病了,宋老师自告奋勇代替了一个班。他自己的“联想记忆法”让我至今倒背如流。
宋老师和学生关系非常好,用亲密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我们上初中的时候,夏天中午休息时间很长。宋老师几乎每天午饭后都带我们去洗海水浴。有一次游完泳,大家都觉得很累,有点走不动了。宋老师急忙跑到前面,幽默地喊道:我们一起走——小伙子们,别掉队,我们走!学生们失去了精力,迅速赶回学校。
有人说,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回想当年宋老师课堂上枯燥单调的英语,到了宋老师那里比听故事还有趣,很难分心。
当时中国著名的“逆势战士”张铁生公开宣称: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外语!受其影响,很多学校的学生几乎不学英语,老师也不怎么认真教。但是我们的宋老师不一样。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教学上。现在的初中老师大多强调死记硬背。但是宋老师把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把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我三年级的时候,宋老师组织了一次全系的英语读书会。各班英语高手纷纷登台亮相。英语主持人,英语朗诵诗歌,英语讲故事……全用英语!一时间,英语热“席卷”全校。
当然,我们学生受益最大。据我所知,宋老师的学生,毕业后考上高中的,发音都是一流的,让他学校的同学羡慕不已。由于初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当兵后可以跟着电台自学。因为初中时对英语的极大兴趣,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不加思索的加了四个字:英语专业。它最终成为我一生的事业。
老师,你对我的人生很重要。
孙秀华老师-
在教导处工作。与孙先生相熟并留下难忘的印象,源于一次“意外”事件。
有一天,课间我帮老师打开了水。因为想回教室和同学玩,所以就匆匆离开了。刚从前院拐进通往中院的巷子,就听见“砰”的一声,手里的暖水瓶重重地砸在孙老师的膝盖上。瞬间,滚烫的水从爆裂的保温瓶里溅到了老师的腿上,把年轻的女老师弄哭了。几个路过的老师赶紧扶她去了诊所。看着孙先生腿上的红水泡,老师眼中的“老实男孩”被吓得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孙老师忍着疼安慰我说:“不要紧,过几天就好了。”“老师,我,我……”看到我还处于惊慌失措的状态,孙老师强挤出一丝笑容,冲我挥了挥手:“去上课吧,别当真,你不是故意的。”
我真的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所以我很快就把这件事抛在脑后,甚至没有去办公室跟老师道歉和打招呼。至于孙老师,一直到毕业,我都是一如既往的微笑着,和蔼可亲,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当了老师,回忆起这件事,总是激动不已。它教会了我什么是大度,什么是为人师表,什么是人格魅力,什么是以学生为本——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永远感动着我。
我至今还有很多难忘的、对我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初中老师,比如王栋老师、门秀山老师、“乔老爷”...
如果说我对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感到满意,那么我所拥有的一切,都离不开我初中时那些令人敬佩的老师们的言传身教。
爱与责任,这是对我敬爱的老师最好的诠释和总结。
在第2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向在我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初中老师们,向所有帮助教育过我的老师们,致以节日的问候。谢谢大家!
后记:
年近60的孙老师,现在在一所民办学校教书。去年教师节,青岛晚报发表了一篇短文,是关于我对孙秀华老师的回忆。第二天,我在青岛六中领导的帮助下找到了孙老师。我请孙老师到酒店吃饭,还特意安排了我的一个学生(他也当了近10年的老师)陪同。老师还记得我那些年犯的错误。我的学生很佩服“石奶奶”的人品,深受教育。
宋茂玉老师一直在青岛六中工作,从中层到校长,直到退休。今天的发展离不开他的努力。他仍然在一所私立学校工作,以充分发挥岛城的艺术事业。我们经常见面,他对我在他影响下的英语教学工作很自豪,对我这个还“不争气”的弟子也很满意。
教师节那天晚上,我去看望住在龙江路的初中班主任吴作裕老师。吴老师已经82岁了,但还是和当年一样精神矍铄,面色红润,思维敏捷,风趣幽默。说起那位老人给我们当班主任时记得的一些情况,他甚至准确地告诉了我和其他几个学生家长的职业和单位。当我感谢老师对我成长的作用时,老师只是淡淡一笑:“呵呵,这恐怕主要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吧!”"
教师的日常生活很有规律:上午散步,下午会见朋友,晚上读书写作。老师给我看了前几天在上海发表的《缅怀山大老校长华岗》一文。看完之后,感觉老师的文章很深刻,字洗练。尤其是对60多年前的老师、学弟学妹等事情的回忆,是那么的详细和感人...
和我的老师比起来,我觉得自己和当时一样幼稚无知。在老师面前,觉得自己知识匮乏,觉得自己还很渺小...
我永远是老师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