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西双版纳古塔佛塔
从曼飞龙村边缘跨过静静的小河,是200级的石阶。石阶左侧是一望无际的森林,右侧是一排郁郁葱葱的橡胶林。石阶上开满了红黄黄的山花,嗡嗡的蜜蜂忙着采蜜,鸟鸣声响彻四方。石阶尽头是曼飞龙白塔群,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怀抱中,显得格外凝重、静谧、吉祥。
白塔是一座金刚宝座塔,但它不同于中原和云南所有的金刚宝座塔。一般的金刚宝座塔是供奉大乘佛教的五塔群,而傣族人信仰的佛教流传到国家的上部,是一种世俗的宗教,形式要自由得多。曼飞龙白塔是一座主塔、八座副塔、九座宝塔的风格。远远望去像一座白色的塔林,特别雄伟。
白塔的结构建立在一个基本上是圆形的须弥山上,九座宝塔同时建造,就像一个多瓣的梅花形状。塔高3.9米,直径14.25米。坐具4层,渐分,底层向四面八方延伸成方形佛座。基座建成两个竖坡的寺庙,有一个票门佛。每供奉一尊石佛,墙上就浮雕出大量的小佛像,形成一幅诸佛齐聚一凳的画面。佛脊上还配有空中飞舞的泥孔雀,门沿面饰有花卉和云纹图案,并有两条大龙雕塑。这些雕刻色彩鲜艳,金碧辉煌,可谓是傣族民间工艺的集大成。
塔群中的主塔比其他塔都高,就像交响乐的主旋律。主塔倒映八塔,形成九唱一和的节奏,十分赏心悦目。主塔高12.03米,座圆形。座位上的塔是由三层重叠的锅组合而成,从下往上逐渐分割。在层与层之间的连接处,有圆形的莲花雕刻。塔的上部做成九个环形相轮,轮上有喇叭形莲瓣立体浮雕,上面托着三节葫芦形宝瓶,插着金属闸杆。这些杆配备了四个向上和向下的风力。碗的圆、宝瓶的圆、塔底的圆、莲花的弧组合成一个圆而可爱的形象,衬托出佛教南传中上部宽容、解脱、理解、成功的佛教宗旨和傣族人民的善良、温柔、温柔、美好。
平缓的山坡上有一座小小的佛寺,一群年轻的僧人正穿着脚手架工上下午的课,稚嫩的童声在唱佛歌,引得我们驻足凝神。和尚是这座佛塔的清扫者,一尘不染的塔靠的是他们的辛勤劳动。
据说这座塔始建于傣历565年(公元1204年),距今已有797年。它的设计、建筑、仪式等盛况在《贝叶经》中都有详细记载。1978年,塔被重建,周围的城墙、人口区和一对守护圣地的龙都被恢复。曼飞龙白塔的龙和大陆的龙不一样。不是那种腰细身长的蚌蛇形象,而是又圆又胖,像老虎又像豹子。龙昂首挺胸,四角直立,双目圆睁,似吼非吼,极富人间异域情调。这座塔名声很大。每年泼水节,这一带的傣族村寨都会聚集在这里,在塔前举行盛大的拜佛仪式。成千上万的人围着塔跳舞,通过泼水、追逐和相互祝福来庆祝傣族日历年。
据相关文献记载,曼飞龙白塔由三位印度僧人设计,由达勒龙的买家库巴纳皮建造。建造的过程也很神秘。据说佛祖释迦牟尼游历西双版纳,来到大勒隆。当时天上祥云密布,成千上万只绿孔雀飞过大坝。为了庆祝这一佛光普照的时刻,戴家决定建造曼飞龙白塔。但是塔应该建在哪里呢?人们感到困惑,因为他们找不到合适的地方。释迦牟尼知道后,左脚踩在大青石上,在那里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于是人们知道是时候在这里建塔了。脚印前有惊鸿一瞥。据说释迦牟尼讲经时也是一个炎热的仲夏下午。佛陀口渴了,于是他派了七个男孩去寨子里打水。男孩们工作太努力了,一下子把33口井都干了。释迦牟尼显其佛性,举手用禅杖一戳,戳出一个3尺深的洞,甘甜清凉的泉水从洞中流出。这井泉成了和尚们喝的圣水。由于著名的曼飞龙白塔,东南亚的僧人每年都要长途跋涉到这里朝拜。他们来的时候,总会往佛祖的脚印里扔几个银币,走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从井泉里拿走一葫芦水,因为那是佛祖的礼物,会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好运。这自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因为释迦牟尼生活在建塔时代的几千年前,但却表现了傣族对佛陀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白塔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朝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景洪县满勒坝子宣威包道应妻子要求,修建了一座佛寺和一座佛塔。他老婆以前是公主,人称金莲公主,一心向佛,所以邀请他。道在宣慰司东边的山上建了一座金莲寺,并修建了这座庄摩塔。
庄莫塔是一座金钟罩式实心砖塔。其塔基为方形,边宽16.6米,高0.5米。两边各有一个检票口佛像。塔基中央,舍利塔平面呈圆形,高10米,直径6.3米。是束腰形须弥,腰间有很多戒指饰品。塔身是一个倒置的钟形碗,周围是10的椭圆形纹饰,顶部建有一个圆锥体。这个塔闸已经被破坏了。
庄摩塔显然是直接从印度的挡浪风格改造而来。整个塔类似于一个倒锥形。从上到下,仿佛层层光环从遥远的天国衬托到人间。没有牵强附会的痕迹,层间的曼妙过渡,令观者心动。
爱情于是一层一层上升,达到了极致。在东拉县南满崩寨宽阔平坦的坝上,一道竹篱将普通人与一片清净的佛门场隔开。佛场中央矗立着一座佛塔,在晨曦中闪着金光,这就是曼崩斋佛塔。
曼崩塔被铜皮包裹着,就像阿呆公主穿着金色的礼服端庄而诱惑地站立着。因着铜衣,当地又叫铜塔。这是傣族地区常见的折角多角形塔。它没有采用通常的圆锥叠加式(像庄摩塔),而是将腰部捆绑在下面的三座塔之间,使其具有少女般纤细的腰身。此外,折角自上而下贯穿整个塔身,使整个塔身曲折,使人想起傣族泼水节时,在梦幻的铝伴奏下翻身起舞的姑娘们。
据乾隆二、八年(公元1763年)立的《建塔碑》记载,这座塔是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一个叫塔穆米拉的人所建。12后重建塔身,塔身裹铜衣,历时三年,辉煌一时。内塔是砖造的。塔高11米,底座方形,边宽5米。这座塔是一个三层的多边形金字塔。第一层是方形的,四周是一座垂直双坡的寺庙,第三层是八角形的,然后是莲花和葫芦花瓶。塔身与塔刹过渡处雕有莲花花瓣。塔式制动器由五个球体串联在制动杠杆上组成,制动杠杆是分散的。右支绑风锤,塔闸全是铜的。1981年,历经247年风雨,塔身铜衣尽失,政府拨专款重建。庄烈山在景洪县,庄烈塔建在山顶。这个塔从远处看和密槽塔差不多,只是细节不同。
塔高12米,平面八角形,五级基座,逐级而上。塔为S级,由须弥叠加而成,自下而上分塔。每层座位的边缘都刻有卷云纹。底层八面化为宝塔门式佛歇,凳内无佛像。塔顶有钟,塔闸失能,只剩下圆莲花和四个重叠的圆环。在龙塔是一座晚期的佛塔,装饰华丽耀眼。庄严的佛塔被数百种鲜艳的图案、浮雕和彩画煞费苦心地装饰着,再加上各种方形和圆形的小镜子和闪光的胶片,使得它五彩缤纷,充满了享乐主义。这也是近代以来戴家生活优裕、经济发达的表现。所以佛教和习俗在精神上是融为一体的。
此塔位于东海县勐遮乡扎龙佛寺内,为三层楼阁,四角方形,高10米。底座是方形的,有一个很高的露台,高4米,宽5米。塔身各层被厚厚的多层密檐挑出来。每层四周都有一个方形的窗形佛倚,凳窗上方挂着人字形的门帘,在这庄严的保护下提供了一尊佛像。佛像的顶部、底部、左侧和右侧布满莲花和卷云装饰浮雕。这些密集的图案上镶嵌着耀眼的镜片,塔顶的方形基座上也布满了莲花浮雕。莲花座上是铜塔刹,下有两个重叠的铃,下铃身上有一串鸡。
心形图形是相连的。铃铛上有一个刹车杆,上面装着顶篷、风衣、风球。
琳琅满目,纷繁华丽的装饰几乎压垮了整座塔。幸运的是,建造这座塔的傣族艺术家毕竟是非凡的。整个塔分为几大块,有机的连接在一起,层次的清晰和线条的流畅不受华丽的影响,从而产生了清晰简洁的造型下的细节,就像时尚的淑女,擅长浓妆,端庄大方。